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要地无深托,飘然又出关。
秋声动群木,暮色起千山。
岸草随秋远,江云入望闲。
何宵发孤咏,月冷洞庭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堪的送别之情。诗的开头提到,重要的事情并没有深厚的依托,李堪轻松地出关而去。接着描绘了秋天的声音在树林中响起,傍晚的色彩笼罩着千山万岭。岸边的草随着秋天的远去而变得萧条,江面上的云朵显得悠闲而静谧。最后,诗人感慨在何时能在冷月下吟唱孤独的诗篇,正是洞庭湖畔的夜晚。
注释:
- 要地:指重要的地方或事情。
- 无深托:没有深厚的依托或支持。
- 飘然:轻松自在的样子。
- 秋声:秋天时树木发出的声音,寓意秋意渐浓。
- 岸草:岸边的草。
- 江云:江面上的云彩。
- 孤咏:孤独地吟唱。
- 月冷:月光冷清。
典故解析:
- 洞庭:指洞庭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常被文人雅士所吟咏,象征着广阔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希昼,宋代僧人,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好友李堪时所作,表露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秋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日的送别场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秋天的惆怅感。开头两句“要地无深托,飘然又出关”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李堪的赞美,认为他虽然离去,但并不依赖于任何外物,显得从容洒脱。接下来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秋天的静谧与深远,尤其是“秋声动群木,暮色起千山”,两句展现了秋天的声音与色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感伤的氛围。最后两句则引入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情感,在月光下的独自吟唱,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要地无深托”:重要的事情没有深厚的依托,暗示着李堪的出行是轻松的。
- “飘然又出关”:李堪轻松地离开,表现出洒脱的态度。
- “秋声动群木”:秋天的声音在树林中回响,营造出季节的氛围。
- “暮色起千山”:傍晚的色彩笼罩着千山,意境深远。
- “岸草随秋远”:岸边的草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显得萧条。
- “江云入望闲”:江面上的云彩显得悠闲,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何宵发孤咏”:诗人感慨何时能在夜晚孤独吟唱,表现出对孤独的反思。
- “月冷洞庭间”:在洞庭湖畔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冷清,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与自然景物结合,赋予了深厚的情感。
- 拟人:将秋声与暮色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存在,使其更具感染力。
- 对仗:如“岸草随秋远,江云入望闲”,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秋天和孤独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凋零与变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月:代表孤独与思念,同时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
- 江云:象征着闲适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心境的淡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声动群木”意指什么?
- A. 秋风吹动树木
- B. 秋天的声音在树林中响起
- C. 秋天的树木很高
- 答案:B
-
“何宵发孤咏”中“孤咏”指的是什么?
- A. 和朋友一起吟唱
- B. 独自吟唱
- C. 在集会上吟唱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座湖?
- A. 西湖
- B. 洞庭湖
- C. 太湖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在意象上更注重山水的壮丽。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情感更为激昂,与释希昼的细腻感受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和分析。
- 《诗经与古诗词》:探讨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