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嗣端东归》

时间: 2025-01-17 10:04:07

远念生泉石,人中事欲销。

卷衣城木落,寻寺海山遥。

帆影迷寒雁,经声隐暮潮。

后期俱未定,况我鬓先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嗣端东归
作者: 释希昼 〔宋代〕

远念生泉石,人中事欲销。
卷衣城木落,寻寺海山遥。
帆影迷寒雁,经声隐暮潮。
后期俱未定,况我鬓先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提到远方的思念如同泉水般涌动,人世间的欲望却渐渐消散。卷起衣袖,看到城中的树木渐渐凋落,去寻找寺庙时,海山显得遥远无比。船影在寒雁中迷离,钟声随着潮水逐渐隐去。未来的事情都还未确定,而我已经感到鬓发渐渐苍白。

注释

  • 远念:远方的思念。
  • 生泉石:比喻思念如泉水般涌动,流淌不息。
  • 人中事欲销:指人世间的欲望开始消退。
  • 卷衣:卷起衣袖,表示准备出发或起身。
  • 城木落:指城中树木的凋落,象征时光流逝。
  • 寻寺海山遥:寻找寺庙时,海和山显得遥远,表达了离别的孤独感。
  • 帆影迷寒雁:船的影子在寒雁中迷失,象征漂泊和不安。
  • 经声隐暮潮:钟声在傍晚潮水中隐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后期俱未定:未来的事情都未确定。
  • 况我鬓先凋:更何况我鬓发已先行变白,感叹岁月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希昼,宋代诗人,禅宗僧侣,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悟,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朋友即将东归之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送嗣端东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同时透视了人世间的无常与思念的情感。诗的开头“远念生泉石”便引入了思念的主题,泉水的涌动象征着思念的强烈与生生不息。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城市中树木的凋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帆影迷寒雁,经声隐暮潮”一句,描绘了船只在寒雁飞过时的迷离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后期俱未定,况我鬓先凋”则带有一种深切的感慨,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也流露出对自身衰老的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念生泉石:远方的思念如泉水般激荡,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人中事欲销:在世俗的纷扰中,内心的欲望却逐渐消逝,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卷衣城木落:卷起衣袖,看到城市中树木的凋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寻寺海山遥:去寻找寺庙,然而海和山却显得如此遥远,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奈。
  • 帆影迷寒雁:船的影子在寒雁中迷失,表明漂泊的无助与迷茫。
  • 经声隐暮潮:钟声在暮色中隐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 后期俱未定:未来的事情都尚未确定,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安。
  • 况我鬓先凋:更何况我鬓发已先行变白,感慨岁月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念生泉石”,将思念比作泉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卷衣城木落,寻寺海山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树木的凋落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石:象征思念的纯净与生动。
  • 城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帆影:象征漂泊与迷茫。
  • 寒雁:象征孤独和远行。
  • 暮潮:象征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远念生泉石”是比喻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离别

  2. “卷衣城木落”中的“卷衣”指的是什么? A. 起身离开
    B. 穿衣服
    C. 休息

  3. 诗中提到的“后期俱未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送友人》的送别情感与《送嗣端东归》相似,都是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惜别之情。李白的诗中使用了更为豪放的语言,而释希昼则更显细腻与沉郁,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