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感赋》
时间: 2025-01-14 15:20: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衫乍脱彩衣新,惆怅归迟别太频。
五日春盘惭侍奉,一年家计感艰辛。
即听爆竹非前度,况饮屠苏少几人。
风雪残冬书不达,他乡苦累倚闾亲。
白话文翻译:
刚刚脱下征衣,换上新衣,心中却感到惆怅,因为归来的时间太晚,离别的次数太频繁。
五天的春盘让我羞愧于我的侍奉,一年的家务琐事让我感到艰辛。
耳边听到的爆竹声与往年不同,喝屠苏酒的人也少得可怜。
在这风雪残冬中,书信无法送达,身在他乡的我倍感辛苦,只能倚靠邻居的亲情。
注释:
- 征衫:指代士兵的军服。
- 彩衣:指节日中穿的华丽衣服,象征欢庆。
- 惆怅:形容心情郁闷、失落。
- 春盘:春节时的宴席。
- 屠苏:一种春节饮用的酒。
- 倚闾亲:比喻身处他乡,借靠邻里的亲情支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观礼(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生计的同情。吴观礼的诗歌多描绘生活琐事,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除夕感赋》写于除夕之际,诗人身在他乡,感受到春节的氛围却无法与家人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该诗反映了在外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结合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除夕感赋》以除夕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冬季中对家庭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两句通过对比征衫与彩衣的更换,展示了节日的欢庆气氛与个人内心的惆怅。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场景,诗人因身在他乡而感到的羞愧和无奈,反映出对家人和传统的深切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听到的爆竹声与喝屠苏酒的人数少之又少来表达节日的冷清,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特别是“风雪残冬书不达”的描写,生动地传达了信息无法传递的心痛,诗人在他乡的孤苦无依,唯有依靠邻居,这种情感引发了人们对人情冷暖的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浓烈的乡愁与对生活的感慨,折射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衫乍脱彩衣新:刚刚脱下军装,换上新衣,表示节日的到来。
- 惆怅归迟别太频:因归家太晚,离别频繁,心中充满惆怅。
- 五日春盘惭侍奉:春节期间的宴席上,诗人因无法侍奉家人而感到羞愧。
- 一年家计感艰辛:一年以来的生活琐事让他感到生活的艰辛。
- 即听爆竹非前度:耳边传来的爆竹声与往年相比显得冷清。
- 况饮屠苏少几人:喝屠苏酒的人少得可怜,节日的氛围变得淡薄。
- 风雪残冬书不达:在寒冷的冬天,信件无法寄达,传递不了思念。
- 他乡苦累倚闾亲:身处异乡的孤独与辛苦,只能依靠邻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征衫”与“彩衣”的对比,展现节日的欢庆与孤独的心情。
- 拟人:爆竹声和屠苏酒的描写使节日的冷清更具人情味。
- 象征:屠苏酒象征着团圆与美好,少人饮用则暗示孤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除夕为背景,表现了身处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艰辛的感受。诗人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温暖,激发读者对亲情与团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衫:象征离别与战斗,代表着诗人的身份与责任。
- 彩衣:象征节日的欢庆与温暖,反映对家庭团圆的渴望。
- 爆竹:象征春节的传统与热闹,反映节日的气氛。
- 屠苏:象征团圆与祝福,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风雪:象征严酷的环境与个人孤独,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征衫”代表什么?
A. 军服
B. 节日服装
C. 家常衣服 -
诗人对春节的感受是?
A. 欢快
B. 孤独
C. 无所谓 -
“风雪残冬书不达”中的“书”指的是什么?
A. 信件
B. 书籍
C. 日记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除夕感赋》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节日的孤独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兄弟情深,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除夕感赋》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