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壬戌中秋,和东坡韵,示大儿贵阳》
时间: 2025-01-04 10:2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壬戌中秋,和东坡韵,示大儿贵阳
作者: 姚华 〔清代〕
闰年秋早,乍凉蟾警露,顿惊霜迹。
静里窗纹明水际。眼底几棂疏碧。
玉斧修残,山河影在,道是金瓯国。
天香深处,盛时歌吹曾历。
今夜月为谁圆,酒尊空尽,座冷长惭客。
擘果分盘儿女会,浅醉聊堪一夕。
万里人同,婵娟可语,胜似征鸿翼。
鹤阴能和,旧时游处双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壬戌年中秋之夜,秋天到得早,初凉的夜晚,月亮提醒我露水的到来,霜迹让我惊讶。静谧之中,窗外的光辉映在水面上,眼前的几棵树木显得稀疏而苍翠。
玉斧般的月亮修整着,山河的影像映衬其中,仿佛是金瓯之国。
在这香气四溢的夜晚,往日的歌声和吹奏曾经在此回响。
今晚的月亮又为谁而圆?酒杯空了,座位冷清,让我感到深深的惭愧。
分果共享,儿女相聚,微醺之中聊聊一夜的欢愉。
无论相隔万里,月亮的美好可与人共语,胜过了征鸿展翅的快意。
鹤影萧然,往日游玩之处的双笛声依旧和谐。
注释:
字词注释:
- 闰年:指农历多出一个月的年份。
- 蟾:指蟾蜍,这里指月亮。
- 玉斧:比喻月亮的清辉。
- 金瓯:指美好安定的国家。
- 婵娟:指美丽的月亮。
典故解析:
- “金瓯”: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意指国家的美好和安宁。
- “鹤阴”:象征高洁、宁静的意境,常见于古人游览之作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事情感为题材,传达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壬戌年中秋之际,表达了诗人在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开篇提到的“闰年秋早”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随之而来的“乍凉蟾警露,顿惊霜迹”,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初秋夜晚的清冷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既美好又略显惆怅的氛围。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玉斧修残”来隐喻月光的柔和与清澈,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而“今夜月为谁圆”则流露出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酒杯空尽的冷清,更加突显了他的孤独和惭愧。
最后几句,诗人虽然身在异乡,却感受到月亮的共鸣,代表着无论身处何地,亲情与友情的联系都不会因距离而断绝。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承载着人文情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闰年秋早”:指农历的秋天来得较早,暗示时光的流逝。
- “乍凉蟾警露”:初秋的凉意让人惊觉露水的来临,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静里窗纹明水际”:窗外的光影在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 “玉斧修残”:月光如玉斧般明亮,虽有些残缺却依然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玉斧”,赋予了月亮以美的形象。
- 对仗:如“擘果分盘”,增添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中秋夜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蟾:象征月亮,寄托思念。
- 玉斧:象征月光的清辉,表现出柔和美感。
- 歌吹:代表美好回忆,传达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闰年秋早”中的“闰年”指什么?
- A. 一年
- B. 多出一个月的年份
- C. 夏天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旅行的快乐
- B. 亲情与思念
- C. 自然景观
-
“今夜月为谁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孤独与惆怅
- C. 生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华与苏轼在中秋主题上的诗作,姚华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苏轼则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姚华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苏轼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