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时间: 2025-01-19 19:5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梅乍吐,有寒鸦,斜日愁思欲绝。
烛底孜孜曾邂逅,蓦又催人轻别。
带绾鸳鸯,钗摇翡翠,风过裙罗揭。
低头缓步,弄羞时把衫啮。
望断一刻难留,祇留离恨,向黄昏时节。
对影偷垂珊枕泪,生怪窥人明月。
玉漏初长,银釭半亮,转觉肠如割。
痴魂欲去,帐花不住摇曳。
白话文翻译:
在寒梅初放之际,几只寒鸦飞过,斜阳映照下,愁思似乎要断绝。
烛光下曾经相遇,如今却又催促我们轻轻别离。
头上绾着鸳鸯的发饰,耳边摇动着翡翠的钗子,微风吹过,裙摆轻轻掀起。
我低着头缓缓走动,羞怯时不由得咬着衣衫。
望断那一瞬间难以留住,唯有离愁,伴随着黄昏时分。
面对影子偷偷流下泪水,怪只怪那明月照人。
时光渐渐流逝,银色的烛光微微闪烁,心如刀割般难受。
痴迷的灵魂欲去,却见帐花不停摇曳。
注释:
- 江梅:指冬天或早春开花的梅花,象征坚韧与清冷。
- 寒鸦:寒冷季节的乌鸦,常用以表现孤寂。
- 孜孜:形容烛光微弱而明亮,给人一种温暖感。
- 带绾鸳鸯:形容发饰上有鸳鸯的图案,象征爱情。
- 银釭:指银色烛台,烛光映照下的情景。
- 玉漏:指漏壶,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器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丽细腻,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
创作背景:
《念奴娇》创作于清代,诗人常常在生活中的离愁别绪、春秋交替的时节写下此类作品,表现对爱情、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念奴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愁别绪的场景,开篇的“江梅乍吐”便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冷而又富有生机的基调。梅花的开放象征着新生,却又是在寒冷中绽放,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接下来的描写中,寒鸦的出现增添了孤寂的氛围,斜阳之下,愁思愈加浓烈。
诗中提到的“烛底孜孜曾邂逅”让人联想到昔日的相遇,烛光微弱却明亮,似乎在回忆往昔的美好。随着“轻别”的催促,情感悄然转向离愁,令人心生惆怅。带绾鸳鸯、钗摇翡翠的描写则更添一抹柔美,展现了离别时的无奈与羞涩。
“望断一刻难留”,表达了对一瞬间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无奈,离愁随之而生,似乎只在黄昏时分才更显得凄凉。而“对影偷垂珊枕泪”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月映照下,感情愈加深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美好的追忆,也有对无常的思索,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梅乍吐,有寒鸦,斜日愁思欲绝。
- 描述梅花初放,寒鸦飞过,斜阳下愁绪弥漫。
- 烛底孜孜曾邂逅,蓦又催人轻别。
- 描绘在烛光下的相遇,今又催促分离。
- 带绾鸳鸯,钗摇翡翠,风过裙罗揭。
- 形象化的描绘离别时的装扮,风中裙摆轻扬。
- 低头缓步,弄羞时把衫啮。
- 低头走路,因羞涩而无意中咬衣衫。
- 望断一刻难留,祇留离恨,向黄昏时节。
- 期待留住美好瞬间,最终只剩离愁随黄昏而至。
- 对影偷垂珊枕泪,生怪窥人明月。
- 默默对影流泪,怨恨明月的照耀。
- 玉漏初长。银釭半亮,转觉肠如割。
- 时间流逝,烛光微弱,心如刀割。
- 痴魂欲去,帐花不住摇曳。
- 痴迷的灵魂想要离去,却见帐花不停摇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漏初长”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帐花不住摇曳”赋予花帐以生命。
- 对仗:如“银釭半亮”与“玉漏初长”的平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情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冷,暗示生命与爱情的美好。
- 寒鸦:孤独与离愁的象征。
- 烛光:代表温暖与回忆,烛光的明灭象征着人生的瞬息万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江梅乍吐”中的“乍”意思是?
- A. 突然
- B. 稳定
- C. 迟缓
-
诗中提到的“寒鸦”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富贵
-
诗中“对影偷垂珊枕泪”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离愁的思念,但更为细腻和婉约。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明月的思索与情感,意境开阔。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