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石岭》

时间: 2025-01-19 17:36:06

晨光挂高岭,晴色媚远客。

哀湍吼丛薄,宿雾袅绝壁。

露重蓟花紫,风来蓬背白。

迷涂朴渥跳,饮涧于菟迹。

层巅多折木,迮磴有飞石。

不知山几重,杳杳入丛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光挂高岭,晴色媚远客。
哀湍吼丛薄,宿雾袅绝壁。
露重蓟花紫,风来蓬背白。
迷涂朴渥跳,饮涧于菟迹。
层巅多折木,迮磴有飞石。
不知山几重,杳杳入丛碧?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洒在高耸的山岭上,晴朗的天空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山间的急流发出哀鸣,薄雾缭绕在峻峭的绝壁之上。露水沉重,映衬着紫色的蓟花,微风吹来,白色的蓬草随风摇摆。迷雾中的小路如同跳跃的朴树,溪水在流淌,留下了菟丝子的痕迹。山顶上有许多折断的树木,阶梯上则有飞溅的石块。我不知道这山重重叠叠,深邃而神秘,似乎一直延伸到碧绿的丛林深处。

注释

  • 晨光:清晨的阳光。
  • 高岭:高耸的山岭。
  • :吸引、迷人。
  • 哀湍:悲鸣的急流。
  • 宿雾:残留的雾气。
  • 蓟花:一种紫色的花。
  • :指蓬蒿。
  • 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 丛碧:指浓密的绿色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君颖,号少游,江苏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色见长,常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范成大游历千石岭时,表现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山水景色的深刻感悟。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游览山水,吟咏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千石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诗歌修养。诗中,晨光、晴色、湍流、宿雾、露重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清新、宁静的自然画面。作者通过描绘晨光洒在高岭上的景象,引入读者进入一个清晨的山水世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诗的前两句勾勒出山的高峻和远方客人的迷恋,后两句则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描写,展现出生动的生机和情感。尤其是“露重蓟花紫,风来蓬背白”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花草在露水和微风中的状态,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受。

最后两句则表现出对深邃山林的无尽探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疑惑。这种对自然的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让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反思人生的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晨光挂高岭:晨光照耀在高山之上,呈现出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 晴色媚远客:晴朗的天气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
    • 哀湍吼丛薄:急流发出悲鸣声,环绕在薄雾之中。
    • 宿雾袅绝壁:残留的雾气缭绕在陡峭的山壁上,形成美丽的景致。
    • 露重蓟花紫:露水沉重,映衬着紫色的蓟花,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风来蓬背白:微风吹拂,白色的蓬草在风中摇曳。
    • 迷涂朴渥跳:迷雾中的小路似乎在跳跃,充满动态感。
    • 饮涧于菟迹:溪水在流淌,留下了菟丝子的痕迹,富有诗意。
    • 层巅多折木:山顶上有许多折断的树木,暗示山的险峻。
    • 迮磴有飞石:阶梯上飞溅的石块,增加了山行的危险感。
    • 不知山几重:对山的深邃感到迷惑,不知这山有多少重重叠叠。
    • 杳杳入丛碧:深邃的山林似乎无穷无尽,令人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使人产生感性认知。
    • 拟人:如“哀湍吼”使流水似乎有了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层巅多折木,迮磴有飞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千石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尽探索的哲思,体现出一种恬淡、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晨光: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高岭:代表着伟大与雄伟,象征自然的力量。
  • 湍流:流动而急促,象征生命的变迁与无常。
  • 蓟花:代表自然之美,体现生机。
  • 白蓬:象征着生活的平凡与宁静。
  • 迷雾:代表未知的探索与神秘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晨光挂高岭”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早晨的阳光洒在高山上
    • B. 夕阳西下的景象
    • C. 山中夜色的神秘
    •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哀湍”指的是什么?

    • A. 轻柔的溪水
    • B. 急促而悲鸣的流水
    • C. 宁静的湖面
    •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山几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山的恐惧
    • B. 对自然的迷惑与向往
    • C. 对人生的绝望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千石岭》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千石岭》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细节描写,而《山居秋暝》则更注重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范成大年谱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