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进修堂前荷池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方池留水胜埋盆,
露入莲腮沁粉痕。
铃索无志人不到,
小禽飞入闹荷根。
白话文翻译:
这方形的池塘里留存着水,比埋在土里的花盆要好;
露水渗入莲花的腮边,留下了轻微的粉色痕迹。
没有志向的人不会来到这里,
而小鸟却飞进来,嬉闹在荷花根旁。
注释:
- 方池: 方形的池塘。
- 留水: 保留水分,意味着水质清澈。
- 埋盆: 指埋在土里的花盆,暗示不如自然的池塘。
- 露入莲腮: 露水渗入莲花的花瓣之间。
- 沁粉痕: 露水浸润后留下的淡淡的痕迹。
- 铃索: 指的是悬挂的铃铛和绳索,这里形容没有目的的人。
- 无志人: 没有追求的人。
- 小禽: 小鸟。
- 闹荷根: 在荷花根部嬉戏、喧闹。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荷”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清高和雅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的超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佩,号涧田,浙江人,南宋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写荷池的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进修堂前荷池》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诗人在池塘旁细腻地观察着荷花与水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诗的开篇“方池留水胜埋盆”便表现出自然环境的优越,宛如呼唤人们走出封闭的世俗,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接下来的“露入莲腮沁粉痕”则细腻地描绘了露水与莲花之间的亲密接触,生动而富有情感。
诗中“铃索无志人不到”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人的一种批判,认为那些没有志向的人无法理解这片荷池的美好,揭示了人生态度的差异。最后一句“小禽飞入闹荷根”,通过小鸟的嬉戏,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传递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体现了范成大的田园诗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方池留水胜埋盆: 描述池塘的形状和水的清澈,暗示自然优于人造物品。
- 露入莲腮沁粉痕: 细致描绘露水与荷花的亲密关系,展现自然之美。
- 铃索无志人不到: 表达对没有追求的人生的鄙视,强调志向的重要性。
- 小禽飞入闹荷根: 描绘小鸟的活泼,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修辞手法:
- 比喻: “方池”和“埋盆”的对比,生动展示自然与人造的差异。
- 拟人: 露水与莲花的描写,使自然景物生动而富有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倡导志向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方池: 自然环境的象征,代表着清新与宁静。
- 莲花: 高洁的象征,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露水: 代表纯净与新生,寓意着生命的活力。
- 小禽: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显示出生命的自由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方池留水胜埋盆”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A. 自然环境优于人造物品
B. 水的重要性
C. 荷花的美丽 -
“铃索无志人不到”中,“无志人”是指什么?
A. 有理想的人
B. 没有追求的人
C. 忙于工作的人的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的作品常常充满豪情与壮志,而范成大的作品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的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范成大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田园诗的魅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