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 寿蘧庵先生七十》
时间: 2025-01-19 19:47: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作龙形,枣如瓜大。游戏神通复何碍。当初摇鞭过韦杜,而今泛宅来吴会。凤凰池,麒麟阁,抽身快。且喜墨离山泼黛,且喜元宵灯尚赛。万事难消风月债。茶铛沸来同字煮,酒旗挑处和愁卖。四时花,三弄笛,身长在。
白话文翻译:
松树像龙一样盘旋,枣子大得如同西瓜。玩弄神通又有什么障碍呢?当初我摇鞭经过韦杜,而如今却在吴会游玩。凤凰池、麒麟阁,都让我心情畅快。且喜墨离山的黛色如泼,且喜元宵的灯笼仍然热闹。万事难以消去风月的情债。茶壶沸腾时同字煮,酒旗高挂处正好愁卖。四季的花朵,三弄的笛声,我的身影依然在。
注释:
- 松作龙形:松树的形态像龙,象征着生机与灵动。
- 枣如瓜大:枣子长得非常大,形容丰收的景象。
- 韦杜:历史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 吴会:指吴地和会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聚集地。
- 墨离山:山名,山色如墨,意指环境优美。
- 元宵灯尚赛:元宵节的灯会仍然热闹,体现节日的欢庆。
- 风月债:代表与人情往来的情感债务。
- 茶铛沸来同字煮:茶壶在沸腾,表示热情的交流。
- 酒旗挑处和愁卖:酒旗高挂,正好在愁苦中寻找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清代诗人,散文家,出身于江南,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祝贺寿蘧庵先生七十寿辰而作,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与敬意。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千秋岁引 寿蘧庵先生七十》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词作。通过生动的意象,作者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经历交织,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开篇的“松作龙形,枣如瓜大”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美景,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和富饶。同时,作者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当初摇鞭过韦杜,而今泛宅来吴会”,既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
诗中提到的“凤凰池,麒麟阁”更是渗透着对人杰地灵的向往与感怀。再加上“且喜墨离山泼黛,且喜元宵灯尚赛”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喜庆与生活的多姿多彩。最后,作者通过“万事难消风月债”表达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尽管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瞬间,但情感的羁绊却依然存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用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令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作龙形,枣如瓜大:通过松树的龙形比喻,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威严;同时形容丰收的枣子,暗示生活的富足。
- 游戏神通复何碍: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无畏无惧的态度。
- 当初摇鞭过韦杜,而今泛宅来吴会:回忆往昔,表现出对于青春岁月的怀念。
- 凤凰池,麒麟阁,抽身快: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表明内心的愉悦与畅快。
- 且喜墨离山泼黛:墨离山的美景令人陶醉。
- 且喜元宵灯尚赛:元宵的热闹,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 万事难消风月债:人生中的情感纠葛与责任难以消除。
- 茶铛沸来同字煮,酒旗挑处和愁卖:生活中的交流与欢聚,尽管有愁苦,但仍要寻找快乐。
- 四时花,三弄笛,身长在:诗人在四季变化中寻找乐趣,体现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作龙形”,生动形象地描绘松树的姿态。
- 对仗:如“凤凰池,麒麟阁”,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折射出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龙:寓意力量与精神。
- 枣:象征丰收与幸福。
- 凤凰池、麒麟阁:代表美好的地方与吉祥的象征。
- 元宵灯:象征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 茶、酒:代表生活中的乐趣与聚会的氛围。
- 四时花、三弄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是为谁而作的?
- A. 陈维崧
- B. 寿蘧庵先生
- C. 韦杜
- D. 吴会
-
“松作龙形,枣如瓜大”中,枣子何以形容?
- A. 小
- B. 大
- C. 甜
- D. 苦
-
诗中提到的“元宵灯”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生日
- C. 节日的欢乐
- D. 伤感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陈维崧的词更为细腻,情感更为直接;而苏轼的词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却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