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后四首》

时间: 2024-12-29 02:40:49

穷檐涂炭坐吞声,愁绝台澎半壁倾。

裹革未闻谁报国,投鞭翻诩又翻营。

六州铸铁难成错,五利和戎望罢兵。

寄语伤心诸父老,中原早自坏长城。

意思解释

感事后四首

原文展示:

穷檐涂炭坐吞声,愁绝台澎半壁倾。
裹革未闻谁报国,投鞭翻诩又翻营。
六州铸铁难成错,五利和戎望罢兵。
寄语伤心诸父老,中原早自坏长城。

白话文翻译:

在破旧的屋檐下,我默默忍受着痛苦与压抑,心中的愁苦如同波澜滔天的台澎,令我感到无比绝望。
裹着铠甲的我却不知有谁来为国家报效,投鞭自叹,翻来覆去只是在营中徘徊。
六州虽有铸铁之力,却难以成就伟业,五利之国也只能盼望停止战争。
我想对那些心伤的父老们说,中原大地早已在战乱中毁坏了长城。

注释:

  • 穷檐:指破旧的房屋,形容生活困苦。
  • 涂炭:形容苦难与压迫的深重。
  • 台澎:台澎指波涛汹涌的水面,形容愁苦的深重和无法排解的情绪。
  • 裹革:指穿着铠甲,准备上阵。
  • 报国:为国家效力。
  • 投鞭:古代一种军事用语,意为投掷鞭子,象征着无奈的叹息。
  • 六州:六个州的地域,指国家的版图。
  • 和戎:和平共处,停止战争。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带,象征国家的根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赖承裕,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国家的衰落与战乱。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经历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语言朴实而深沉,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面对家国破碎的现实,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对先辈的哀悼,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开篇以“穷檐涂炭”描绘了生活的困苦,紧接着用“愁绝台澎”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裹革未闻谁报国”更是体现了对无奈的深切反思,战士的职责与国家的未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六州铸铁难成错”与“和戎望罢兵”则突显了国家的分裂与战争的无奈,表达了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寄语伤心诸父老”更是直接向民众发出呼声,呼唤对于国家未来的共同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赖承裕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檐涂炭坐吞声:描绘了生活困苦的场景,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
  • 愁绝台澎半壁倾:用“台澎”比喻内心的愁苦,形象生动。
  • 裹革未闻谁报国:暗示身处困境的士兵内心的挣扎与孤独。
  • 投鞭翻诩又翻营:表现出无力感与对战争的无奈。
  • 六州铸铁难成错:强调国家的分裂与战争后果。
  • 五利和戎望罢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期待。
  • 寄语伤心诸父老:直接向民众传达情感,呼唤关注国家的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台澎”比喻内心的愁苦,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与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深沉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穷檐:象征生活的困苦。
  • 涂炭:象征深重的苦难。
  • 台澎:象征愁苦与动荡。
  • 裹革:象征战士的责任与无奈。
  • 长城:象征国家的根基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穷檐涂炭”中“涂炭”比喻什么? A. 幸福
    B. 苦难
    C. 和平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六州”象征: A. 国家团结
    B. 国家分裂
    C. 个人生活
    答案:B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家国情怀
    C. 个人奋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民生的关心。
  • 《静夜思》李白:反映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赖承裕的《感事后四首》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赖承裕更注重个人的无奈与对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参考资料:

  • 赖承裕诗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