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侍郎溶备兵大同》

时间: 2025-01-04 08:55:06

榆关萧瑟二庭空,堠火平安九塞通。

往日连师惊朔漠,只今市马互西东。

黄河天上三城戍,画角霜前万里风。

知有冯唐论将略,不令魏尚久云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榆关萧瑟二庭空,堠火平安九塞通。往日连师惊朔漠,只今市马互西东。黄河天上三城戍,画角霜前万里风。知有冯唐论将略,不令魏尚久云中。

白话文翻译

榆关风声萧瑟,两庭空无一人,烽火台平安无事,九塞畅通无阻。昔日大军连绵,惊动北方沙漠,如今只是西东之间互市马匹。黄河如天上流,三城戍守,画角声在霜前响起,万里风中。知道有冯唐谈论将略,不让魏尚久留云中。

注释

  • 榆关:古代边关名,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 二庭空:指边关的庭院空无一人。
  • 堠火:古代边防的烽火。
  • 九塞:指边塞的九个重要关口。
  • 朔漠:北方的沙漠。
  • 市马:买卖马匹。
  • 三城戍:指边防的三座城池。
  • 画角:古代军中乐器,用以报时或召集。
  • 冯唐:汉代名将,以智谋著称。
  • 魏尚:汉代将领,曾长期驻守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彝尊(1629-1709),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绍兴人。其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人称道。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朱彝尊为送别曹侍郎溶前往大同备兵而作。诗中通过对边关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防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才能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边关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边防的宁静与历史的变迁。首联“榆关萧瑟二庭空,堠火平安九塞通”描绘了边关的宁静,烽火平安,九塞畅通,反映了边防的稳固。颔联“往日连师惊朔漠,只今市马互西东”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从战乱到和平,从军事到商贸。颈联“黄河天上三城戍,画角霜前万里风”以壮丽的意象,描绘了边防的坚守和边塞的辽阔。尾联“知有冯唐论将略,不令魏尚久云中”则表达了对将领才能的期待,希望有如冯唐般的智将,不让魏尚久留边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榆关萧瑟二庭空:榆关风声萧瑟,边关庭院空无一人,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2. 堠火平安九塞通:烽火台平安无事,九个边塞关口畅通无阻,反映了边防的稳固。
  3. 往日连师惊朔漠:昔日大军连绵,惊动北方沙漠,展现了过去的战乱。
  4. 只今市马互西东:如今只是西东之间互市马匹,反映了和平时期的商贸活动。
  5. 黄河天上三城戍:黄河如天上流,三座城池戍守,描绘了边防的坚守。
  6. 画角霜前万里风:画角声在霜前响起,万里风中,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边防的艰辛。
  7. 知有冯唐论将略:知道有冯唐谈论将略,表达了对智将的期待。
  8. 不令魏尚久云中:不让魏尚久留云中,希望将领能有所作为,不被长期困于边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往日连师惊朔漠,只今市马互西东”的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 意象:使用“黄河天上三城戍,画角霜前万里风”等壮丽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典故:引用冯唐和魏尚的典故,表达了对将领才能的期待。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关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防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才能的期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边防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榆关:边关的象征,代表边防。
  • 堠火:边防的烽火,代表边防的安全。
  • 黄河:壮丽的自然景观,代表边防的坚守。
  • 画角:军中的乐器,代表边防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榆关萧瑟二庭空”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边关名 B. 古代城市名 C. 古代山名 D. 古代河名

  2. 诗中“堠火平安九塞通”中的“堠火”指的是什么? A. 边防的烽火 B. 边防的灯火 C. 边防的旗帜 D. 边防的信号

  3. 诗中“知有冯唐论将略”中的“冯唐”是谁? A. 汉代名将 B. 唐代名将 C. 宋代名将 D. 明代名将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关景象,表达对边防的关切。
  • 杜甫《兵车行》: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朱彝尊《送曹侍郎溶备兵大同》:两者都描绘边关景象,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对战争的反思,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表达对边防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才能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古代边塞诗,有助于理解边塞诗的特色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