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董三断》

时间: 2025-01-19 18:00:50

离堂剪烛重烧烛,深夜他乡说故乡。

作客萧条官舍下,逢君歌哭酒垆傍。

明朝分手仍南北,后会相期各渺茫。

长路烽烟惊海甸,乱山风雨暗河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董三断 朱彝尊 〔清代〕

离堂剪烛重烧烛,深夜他乡说故乡。 作客萧条官舍下,逢君歌哭酒垆傍。 明朝分手仍南北,后会相期各渺茫。 长路烽烟惊海甸,乱山风雨暗河梁。

白话文翻译

在离别的厅堂里,剪去烛芯重新点燃蜡烛,深夜在他乡谈论着故乡。 作为客人,住在简陋的官舍中,遇到你时,在酒垆旁唱歌哭泣。 明天分别后,我们仍将南北相隔,未来的相会日期各自渺茫。 漫长的路上,烽烟惊扰着海边,乱山中的风雨使河流桥梁显得暗淡。

注释

  • 离堂:离别的厅堂。
  • 剪烛重烧烛:剪去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象征着深夜长谈。
  • 他乡:异乡,外地。
  • 故乡:家乡。
  • 作客:作为客人。
  • 萧条:冷清,简陋。
  • 官舍:官员的住所。
  • 酒垆:酒店的柜台,这里指酒店。
  • 渺茫:模糊不清,不确定。
  • 烽烟:战火,这里指战乱。
  • 海甸:海边地区。
  • 乱山:连绵起伏的山脉。
  • 河梁:河流和桥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彝尊在离别友人董三断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相会的不确定感。诗中描绘的深夜长谈、简陋的官舍、酒垆旁的歌哭,都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不舍。诗的开篇“离堂剪烛重烧烛”即营造了一种深夜长谈的氛围,烛火的反复点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延续。接着,“深夜他乡说故乡”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却心系故乡的情感。

诗中的“作客萧条官舍下,逢君歌哭酒垆傍”描绘了诗人简陋的居住环境和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歌哭之间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两句“长路烽烟惊海甸,乱山风雨暗河梁”则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离堂剪烛重烧烛:离别的厅堂里,剪去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象征着深夜长谈,情感的延续。
  2. 深夜他乡说故乡:在异乡的深夜,谈论着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3. 作客萧条官舍下:作为客人,住在简陋的官舍中,反映了诗人的处境。
  4. 逢君歌哭酒垆傍:遇到友人时,在酒垆旁唱歌哭泣,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5. 明朝分手仍南北:明天分别后,我们仍将南北相隔,暗示了未来的分离。
  6. 后会相期各渺茫:未来的相会日期各自渺茫,表达了对未来相会的不确定感。
  7. 长路烽烟惊海甸:漫长的路上,烽烟惊扰着海边,暗示了战乱和不安。
  8. 乱山风雨暗河梁:乱山中的风雨使河流桥梁显得暗淡,描绘了宏大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忧虑。

修辞手法

  • 象征:剪烛重烧烛象征着深夜长谈和情感的延续。
  • 对仗:“离堂剪烛重烧烛”与“深夜他乡说故乡”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乱山风雨暗河梁”中的“暗”字赋予了风雨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象的渲染,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相会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堂:离别的厅堂,象征着离别的场景。
  • 剪烛重烧烛:烛火的反复点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延续。
  • 他乡:异乡,外地,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故乡:家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官舍:官员的住所,反映了诗人的处境。
  • 酒垆:酒店的柜台,这里指酒店,象征着与友人相聚的场景。
  • 烽烟:战火,这里指战乱,暗示了国家的不安。
  • 海甸:海边地区,描绘了宏大的自然景象。
  • 乱山:连绵起伏的山脉,象征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艰难。
  • 河梁:河流和桥梁,象征着未来的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剪烛重烧烛”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情感的延续
    • C. 离别的场景
    • D. 深夜长谈
  2. 诗中的“深夜他乡说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友人的不舍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未来的忧虑
    • D.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 诗中的“长路烽烟惊海甸”暗示了什么?

    • A. 战乱和不安
    • B. 未来的分离
    • C. 宏大的自然景象
    •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朱彝尊《留别董三断》: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加直接和激烈,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加含蓄和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朱彝尊诗歌的重要资料。
  • 《清代诗歌选》:收录了清代众多诗人的代表作,是了解清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