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淀山湖》
时间: 2025-01-01 13:42: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尘沙莽莽鼓声哀,满眼烽烟一棹开。
三泖云低沉塔影,一江风急送潮来。
何时极浦销兵气,在昔东湖出将才。
万众云霓翘首望,清人河上莫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悲哀景象,尘土飞扬,鼓声哀鸣,眼前是满目的烽火。舟行于三泖的湖面,云层低垂,映出塔的影子,急风吹来,潮水汹涌。何时才能在极远的岸边消除这种兵戈之气?想当年在东湖,曾有将才出将入相。如今人们在河边翘首企盼,清人(即清朝的士人)再也不应在这里徘徊。
注释
- 尘沙莽莽:尘土和沙子满是,形容战乱中的混乱。
- 鼓声哀:战鼓声哀怨,暗示战局的悲惨。
- 烽烟:烽火连天,指战争的迹象。
- 三泖:地名,可能指某个湖泊。
- 极浦:最远的岸边。
- 销兵气:消除战争的气息。
- 东湖:具体指代不明,可能是历史上著名的湖泊,隐喻英雄辈出之地。
- 清人:指清代的士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育,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歌多反映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战斗与和平的深刻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当前局势的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和平的希望。
诗歌鉴赏
《渡淀山湖》以沉重的笔调记录了战乱带来的悲哀与无奈。开篇的“尘沙莽莽鼓声哀”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战火与悲伤的环境中,鼓声不仅是战斗的号角,也是人们心中无尽的哀伤。接着,诗人用“满眼烽烟一棹开”描绘了舟行在战争的荒芜之中,眼前的烽烟使人感到压迫与绝望。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巧妙地将“云低沉塔影”与“江风急送潮来”结合,形成了一种紧迫感与动感,仿佛风和潮水都在为战争的沉重而愤怒。此时,诗人忍不住思考:何时才能消除这战乱的气息?“在昔东湖出将才”一句,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更表露出诗人对未来将军的期盼与渴望。
最后,诗中的“万众云霓翘首望”展示了人们对和平的期待与向往,而“清人河上莫徘徊”则是一种对士人的告诫,提醒他们在动荡的时代应当有所作为,不应在此无所事事。整首诗在悲伤的底色中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沙莽莽鼓声哀:描述环境的混乱与悲痛,暗示战争的背景。
- 满眼烽烟一棹开:描绘了战乱的景象,表现出舟行中的无奈与绝望。
- 三泖云低沉塔影: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展现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 一江风急送潮来:风急潮涌,暗示着环境的动荡和不安。
- 何时极浦销兵气: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反思战争的意义。
- 在昔东湖出将才:追忆历史,寄托了对未来英雄的期待。
- 万众云霓翘首望: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 清人河上莫徘徊:提醒士人应积极行动,而非无所事事。
修辞手法
- 比喻:“烽烟”比喻战争的迹象,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 拟人:“风急送潮来”中的“送”赋予风以动作,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均有对仗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透过自然景象与历史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沙:象征混乱与战乱。
- 烽烟:象征战争与冲突。
- 云低沉塔影:暗喻压抑的氛围与历史的沉重。
- 江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动荡。
- 将才:象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与忧虑
- C. 无聊
-
"三泖"指的是?
- A. 一种动物
- B. 地名
- C.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在昔东湖出将才”意指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历史的英雄
- C. 诗人的故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思绪从个人情感转向国家命运。
- 《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渡淀山湖》在情感上有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陶育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