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显圣寺》

时间: 2024-09-19 21:54:00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

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显圣寺》
作者:苏轼 〔宋代〕

渺渺疏林集晚鸦,
孤村烟火梵王家。
幽人自种千头橘,
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干霜后水,
焦坑闲试雨前茶。
只疑归梦西南去,
翠竹江村绕白沙。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树林中,傍晚时分聚集了几只乌鸦,
孤零零的村庄里,烟火缭绕着梵王的家。
隐士自己种下了千头橘子,
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寻找盛开的百结花。
浮石上水已干,霜后显得清冷,
焦坑里闲适地试泡雨前的茶。
我只疑是归梦向西南去,
翠竹环绕的江村边,白沙映衬着。

注释:

  • 渺渺:形容远而模糊,轻微而稀疏。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晚鸦:傍晚时分归来的乌鸦。
  • 孤村:孤零零的村庄。
  • 烟火:指炊烟,象征着人们的生活气息。
  • 梵王家:指寺庙或与佛教相关的地方。
  • 幽人:隐士,指远离尘嚣的人。
  • 千头橘:指众多的橘子树。
  • 百结花:一种花,象征着美丽和繁华。
  • 浮石:石头浮在水面上。
  • 霜后水:指霜降后的水。
  • 焦坑:用来烧茶的地方。
  • 归梦:回归的梦境。
  • 翠竹:青翠的竹子。
  • 白沙:白色的沙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的特点,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留题显圣寺》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正值人生转折之际,心境复杂,借景抒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留题显圣寺》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细腻观察。诗中,作者以“渺渺疏林”开篇,便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通过描绘晚归乌鸦的景象,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傍晚的静谧。在“孤村烟火梵王家”一句中,诗人借助“烟火”一词,勾勒出人们生活的温暖与佛教文化的深沉,形成鲜明对比。

“幽人自种千头橘”,则表现出隐士的自得与安宁,橘子象征着丰收与富饶,暗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作者提到“远客来寻百结花”,不仅描绘了来访者的热情,也隐喻了对友谊的渴望。

后半部分,诗人以“浮石已干霜后水”展示了自然的冷峻,结合“焦坑闲试雨前茶”,呈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诗人以“只疑归梦西南去”结束,表达了对归属的思考与对过往的怀念,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渺渺疏林集晚鸦:描绘远方树林的朦胧景象,传达一种寂寥感。
  2. 孤村烟火梵王家:孤村的炊烟与佛教寺庙相结合,体现生活与信仰的交融。
  3. 幽人自种千头橘:隐士的自给自足,反映出对自然的珍视。
  4. 远客来寻百结花:远道而来的访客,暗喻诗人与友的情谊。
  5. 浮石已干霜后水:自然景象的冷清,给人以孤独感。
  6. 焦坑闲试雨前茶:生动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
  7. 只疑归梦西南去:表达对归属的渴望,模糊的梦境象征着不确定性。
  8. 翠竹江村绕白沙:最终景象的宁静美好,带来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只疑归梦”,将归属与梦境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千头橘”、“百结花”,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归属的深思,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疏林: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2. 晚鸦:代表时间的流逝,日暮时分的宁静。
  3. 烟火: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人间烟火气。
  4. 千头橘:象征着丰收与自然的馈赠。
  5. 百结花:代表着美好与繁华的追求。
  6. 翠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7. 白沙:代表宁静与纯洁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渺渺疏林集晚鸦”中的“渺渺”意味着什么? A. 明亮 B. 朦胧 C. 热闹
  2. 诗中提到的“百结花”象征着什么? A. 富饶 B. 美丽 C. 忍耐
  3. “只疑归梦西南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归属感 B. 孤独感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杜甫与苏轼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更突出隐逸的宁静生活,而杜甫则侧重于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