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时间: 2025-01-01 18:00:05

老人心事日摧颓,宿火通红手自焙。

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君东阁闲烝栗,知我空堂坐画灰。

约束家僮好收拾,故山梨枣待翁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老人心事日摧颓,宿火通红手自焙。
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君东阁闲烝栗,知我空堂坐画灰。
约束家僮好收拾,故山梨枣待翁来。


白话文翻译:

将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可以理解为:
老人心中的忧虑每天都在消磨,手里的火焰仍然红亮,是自己在烘焙。小锅和短瓶子都是很好用的器具,孩子们在一起玩火煮东西。我要把栗子寄给你,放在东阁里;你知道我在空荡的房间里无所事事,心中充满了灰烬。请你把家里的仆人约束好,好好收拾一下,故乡的梨和枣在等待着你回来。


注释:

  • 字词注释:

    • “摧颓”:消沉、衰弱。
    • “宿火”:指长时间燃烧的火,火焰通红。
    • “甑”:一种蒸锅。
    • “燔煨”:用火煮东西。
    • “闲烝栗”:悠闲地烤栗子。
    • “画灰”:形容心情消沉,无所事事。
  •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东阁”可能是指作者所居之地的一个闲适之所。
    • “故山梨枣”则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期盼。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作品广泛流传。

  •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上的困境与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寄馏合刷瓶与子由》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也深刻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烹饪、寄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开头两句描绘了老人的颓废与无奈,反映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小甑短瓶的描写,转而呈现家庭的温馨气氛,仿佛在提醒读者生活中仍有欢乐的瞬间。同时,诗人向友人寄栗的行为,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末的“故山梨枣待翁来”不仅是对友人的邀请,更是对故乡的深情呼唤,展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团圆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自然,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老人心事日摧颓”:老人因忧虑而日渐消沉。
    2. “宿火通红手自焙”:手中的火光依旧明亮,体现了他仍然在努力维持生活。
    3. “小甑短瓶良具足”:描述了家庭生活中所需的器具齐全。
    4. “稚儿娇女共燔煨”:孩子们在一起嬉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5. “寄君东阁闲烝栗”:向友人寄送栗子,表达友情。
    6. “知我空堂坐画灰”:自己在空荡的房间里无所事事,心情低落。
    7. “约束家僮好收拾”:希望家中的仆人能好好打理。
    8. “故山梨枣待翁来”:故乡的梨和枣在等待着他的归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心事日摧颓”用“摧颓”比喻心情的消沉。
    • 对仗:“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形成了对比,突出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琐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对家庭、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老人”:象征着经历和智慧,也代表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火”:象征着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 “栗子”:代表着友情与分享。
    • “梨枣”:象征着故乡的怀念与对团圆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人心事日摧颓”中的“摧颓”是什么意思? A. 兴奋
    B. 消沉
    C. 快乐
    D. 忧虑

  2. 诗人寄栗子的意思是: A.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B. 送礼物
    C. 寄托情感
    D. 以上皆是

  3. “故山梨枣待翁来”中“翁”指的是谁? A. 老人
    B. 诗人
    C. 朋友
    D. 仆人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
    • 《静夜思》- 李白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寄馏合刷瓶与子由》与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但表现形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苏轼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和人情,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