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朱光庭喜雨
苏轼
久苦赵盾日,欣逢傅说霖。
坐知千里足,初觉两河深。
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
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
白话文翻译:
长久以来遭受干旱的苦恼,今天终于遇到了傅说般的甘霖。
坐在这里知道千里之外的土地也得到滋润,初次感觉到两条河流的水位加深。
在这破旧的屋子里常常得撑着伞,没钱还想要烧琴来取暖。
清新的诗句像庭院中的火光一样明亮,虽然美丽,却仍然不忘警示自己。
注释:
- 赵盾: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以忠贞和刚直著称,诗中提及,象征着干旱和苦难的日子。
- 傅说:商朝的贤臣,因其治水有功而被称颂,象征着雨水的恩泽。
- 千里足:指雨水滋润了广袤的土地,形容雨水的广泛影响。
- 两河:指黄河和长江,象征着中国的主要河流,水位的加深意味着丰沛的雨水。
- 破屋:形容环境的艰苦,暗示诗人生活的困顿。
- 无薪:指没有柴火,想烧琴取暖,自我调侃生活的窘迫。
- 清诗似庭燎:比喻诗的清新明亮,如同庭院中的火光,给人温暖和希望。
- 未忘箴:指虽然美好,但仍需警惕和自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作品风格多样,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次韵朱光庭喜雨》是苏轼在遭遇干旱后,写给友人朱光庭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和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反思。创作时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人通过雨的象征,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展现了苏轼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诗歌风格。他以雨作为引子,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诗的开头,诗人以“久苦赵盾日”引入,展现了干旱的苦楚。紧接着,提到“欣逢傅说霖”,表现出对雨水的期盼和欢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诗人在描绘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中的“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不仅描绘了诗人艰苦的生活环境,也通过对伞和琴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无奈而又乐观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更是将诗人的自省提升到一个高度,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仍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警惕,表现出一种豁达和从容。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交织中,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苦赵盾日:长久以来受到干旱的折磨,像赵盾那样忍受困苦。
- 欣逢傅说霖:终于遇到了像傅说所带来的甘霖,象征着雨水的到来。
- 坐知千里足:坐在这里就能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土地得到了滋润。
- 初觉两河深:初次意识到两条河流的水位加深,象征着丰盈的滋润。
- 破屋常持伞:在这破旧的屋子里常得撑着伞,表明生活的艰难。
- 无薪欲爨琴:没有柴火,却想烧琴取暖,表现出生活的窘迫。
- 清诗似庭燎:清新的诗句像庭院中的火光一样明亮,给予人温暖。
- 虽美未忘箴:虽然美丽,但仍需警惕和自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诗似庭燎”,将诗与火光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对仗:如“久苦赵盾日,欣逢傅说霖”,对比鲜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短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困境的思考与自省。诗中的乐观与警醒,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和谐。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滋润,代表着自然的馈赠。
- 破屋:象征着艰难的生活环境,反映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 伞:象征着保护和遮挡,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应对。
- 琴:象征着艺术与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傅说”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赵盾
- B) 傅说
- C) 孔子
- D) 顾恺之
-
诗人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富裕
- B) 幸福
- C) 艰苦
- D) 舒适
-
诗中“清诗似庭燎”的意思是什么?
- A) 诗句清新美丽
- B) 诗句如火一样炽热
- C) 诗句无趣
- D) 诗句像庭院一样平凡
答案:
- B) 傅说
- C) 艰苦
- A) 诗句清新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苏轼的《次韵朱光庭喜雨》,两首诗都表现了对雨水的期盼和喜悦,但杜甫的诗更强调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苏轼则更侧重于对生活困境的反思与自省。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