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有感
作者:苏轼 〔宋代〕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
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与思念。开头提到对蔷薇的惧怕,暗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畏惧。接着描绘了对美人的思念,担心她在黑暗中迷失,无法找到自己。午夜的风翻动着帷帐,月光照到床上,作者感受到清凉,想知道还有什么能和自己一起回去,心中却只留下了残妆的孤独。
注释
- 蔷薇罥:蔷薇花缠绕,形象化地表现出一种美丽却又让人害怕的情感。
- 宝瑟僵:指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忧愁的情绪。
- 西厢:指的是女子居住的房间,暗示着情感的归属。
- 余香:指作者的香气,暗含对美好回忆的追忆。
- 簟纹:指竹席的纹理,形容清凉的触感。
典故解析
“美人依约”可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对美人的描写,尤其是与爱情相关的主题。西厢代表着隔离与思念,而“月到床”则引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中年时期,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交织,使得其作品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流露。
诗歌鉴赏
《南歌子·有感》是一首描绘思念之情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流转,体现了苏轼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笑怕蔷薇罥”揭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惧怕,这种惧怕源于对失去的担忧。接下来的“行忧宝瑟僵”则加重了这种忧愁,暗示了乐器的沉默与内心的孤寂。
词中最动人的部分是对“美人”的描绘,仿佛她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这种对美好存在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在“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的描写中,月光的清冷与夜风的轻拂,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最后一句则是对美好回忆的追寻,残妆的意象则暗示了一种失落与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词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惋惜,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笑怕蔷薇罥:笑中带着惧怕,暗示对爱情的复杂感情。
- 行忧宝瑟僵:忧愁如同乐器停止了声音,内心的孤独感加重。
- 美人依约在西厢:美人在心中,似乎就在身边,却又遥不可及。
- 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担心美人迷失,只能依靠记忆中的香气。
- 午夜风翻幔:夜风轻轻翻动帷帐,带来一阵清凉,象征孤独。
- 三更月到床:月光照到床上,时光流逝,令人感到无奈。
- 簟纹如水玉肌凉:竹席的凉意如同美人的肌肤,令人思念。
- 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想要与美人同行,但留有孤独的残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宝瑟的沉默,形象化孤独感。
- 拟人:夜风翻动帷帐,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词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惧怕,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交织,展现了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蔷薇:象征美好与惧怕。
- 美人:爱情的对象,代表着心中的向往。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带来内心的清凉。
- 残妆:暗示失落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歌子·有感》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词中提到的“西厢”主要指什么?
A. 书房
B. 美人的居所
C. 花园
D. 书院 -
词中“午夜风翻幔”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宁静
B. 孤独
C. 快乐
D. 忧愁
答案
- C. 苏轼
- B. 美人的居所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元稹《离骚》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清照在表达思念方面的异同:
- 苏轼的《南歌子·有感》通过细腻的意象,表现对失去的惋惜与孤独;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