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 庚戌元夜》

时间: 2025-01-04 15:33:34

去年客里度元宵,人正恹恹病。

撚偃师、廨后黄梅嗅,想洛下、春灯盛。

今年准拟酬春兴,奈阴晴难定。

拥香篝仍剔,残灯半盏,似去年心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春令 庚戌元夜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去年客里度元宵,人正恹恹病。
撚偃师廨后黄梅嗅,想洛下春灯盛。
今年准拟酬春兴,奈阴晴难定。
拥香篝仍剔,残灯半盏,似去年心性。


白话文翻译:

去年我在他乡过元宵节,心情恍惚,身体无恙。
在官署后面嗅到黄梅的香气,想起洛阳的春灯盛会。
今年我本打算酬谢春天的兴致,奈何阴晴不定。
我抱着香篝仍在点灯,残余的灯光照亮着,似乎和去年一样的心情。


注释:

  • 恹恹:形容精神恍惚或身体疲惫的状态。
  • 撚偃:古代对某些植物的称呼,这里指黄梅。
  • 洛下:指洛阳附近,古代文人聚集之地,以春灯盛会著称。
  • 拥香篝:指抱着香火的篝火,焚香取暖或驱逐寒气。

典故解析: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欢庆。
  • 洛阳春灯:指的是古代洛阳地区春天的灯会,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象征着繁华与盛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34-1711),字景山,号白云,晚号云山,清代著名词人,擅长词、诗。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庚戌年元夜,写于作者身处他乡的孤寂与对故乡春景的怀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细腻。


诗歌鉴赏:

《探春令 庚戌元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诗人通过对去年元宵节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春天灯会的向往与对当下孤独生活的不满。开头的“去年客里度元宵”直接点出诗人身处他乡,心情沉重且生病的状态,展现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接着,诗人通过黄梅的香气,唤起对洛阳春灯盛会的美好回忆,构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渴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今年元宵的失望,阴晴不定的天气象征着不确定的心情和渴望的无奈。最后,拥香篝和残灯半盏的意象,不仅传达出诗人仍在努力寻找欢乐的心情,也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似乎暗示着即便身处光明之中,心中却仍旧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年客里度元宵,人正恹恹病。

    • 诗人去年在外地过元宵节,心情沉重,身体也不太好。
  2. 撚偃师廨后黄梅嗅,想洛下春灯盛。

    • 在官署后面闻到黄梅花香,想起洛阳春灯的热闹。
  3. 今年准拟酬春兴,奈阴晴难定。

    • 今年计划酬谢春天的到来,但天气阴晴不定,心情难以把握。
  4. 拥香篝仍剔,残灯半盏,似去年心性。

    • 仍然抱着香篝点灯,残余的灯光照亮了心情,和去年一样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去年与今年的对比,强化了孤独感。
  • 意象:黄梅、春灯、香篝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春天气息。
  • 拟人:将灯光与心情相联系,表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展现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黄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春灯:象征着团圆、欢庆与美好生活的憧憬。
  • 香篝: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但孤独的状态也暗示了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去年在何处度元宵?

    • A. 自家
    • B. 他乡
    • C. 洛阳
    • D. 村里
  2. 诗中提到的“黄梅”主要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 D. 夏天
  3. 诗人在今年元宵节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D.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夕》 by 杜甫
  • 《青玉案·元夕》 by 秦观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元夕》与陈维崧的《探春令》都描写了元宵节的场景,但杜甫的作品更为宏大,侧重于社会与历史的交融,而陈维崧则更加细腻,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对清代诗词的全面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对古诗词的分析和赏析技巧的讲解。
  • 《中国文学史》:详细介绍中国文学的发展与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