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 咏窗外杏花》
时间: 2025-01-04 15:1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春令 咏窗外杏花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崇仁宅靠善和坊,旧雕阑都坏。
问玉楼人醉今何处,只一树花还在。
红香笼帽归鞭快,更何人能戴。
到如今和了,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崇仁宅(指住所)靠近善和坊(地名)时的情景。宅子中的旧雕栏已经破损,显得有些衰败。作者问当年在玉楼(高楼)中醉酒的人如今在哪里,只剩下一树杏花在这里盛开。红色的香帽和迅速回归的马鞭,似乎没有人再能佩戴。时至今日,春雨绵绵,满城细雨,街上频繁有人在卖杏花。
注释:
- 崇仁宅: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 善和坊:地名,可能是当时的一处繁华区域。
- 雕阑:雕刻的栏杆,指旧时建筑的装饰。
- 玉楼:高楼,常用来指代高雅的地方。
- 红香笼帽:可能指一种春天的帽子,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微雨:细小的雨,营造出春天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1700),字仲明,号秋山,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百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杏花盛开之际,作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醉与生活的繁华后,感到了一种无奈与怀旧的情感,借杏花表达对往日的追忆。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流逝。诗人在衰败的环境中,仍然发现了一树杏花的美丽,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然而,诗人又通过对比失去的繁华与现状的苍凉,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惋惜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细腻的描写与情感交融,使人既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又不免产生一丝淡淡的忧伤。尤其是“满城微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既是春雨的细腻,也是对生活细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崇仁宅靠善和坊:开篇设定了环境,表明作者身处的地点。
- 旧雕阑都坏: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衰败的景象。
- 问玉楼人醉今何处: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思念。
- 只一树花还在:在荒凉中找到唯一的美好,象征希望。
- 红香笼帽归鞭快:描绘春天的气息与活力。
- 更何人能戴:感慨往昔繁华不再,唯有自叹。
- 到如今和了,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描绘了春雨中的市景,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杏花比作春天的象征。
- 拟人:将无生命的环境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归鞭快”与“何人能戴”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希望。
- 微雨:象征着春天的柔情与细腻。
- 旧雕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曾经的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崇仁宅”是指什么地方? A. 高楼
B. 住所
C. 花园 -
“满城微雨”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A. 热闹
B. 安静
C. 悲伤 -
诗中“只一树花还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陈维崧的《探春令》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情感,但杜甫的诗更加关注自然对人类生活的滋养,而陈维崧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