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 次斐叔韵》

时间: 2025-01-04 08:09:46

一场愁梦归狼藉。

纵咫尺,无消息。

江流不断柳条空,多少离痕啼湿。

而今难问,新欢灯酒,旧恨云天隔。

钗分定忆相逢日。

转未分,重寻迹。

屏山莫信抵蓬山,忍便情怀萧瑟。

枇杷门巷,梧桐庭院,时听哀蛩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御街行 次斐叔韵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一场愁梦归狼藉。纵咫尺,无消息。
江流不断柳条空,多少离痕啼湿。
而今难问,新欢灯酒,旧恨云天隔。
钗分定忆相逢日。转未分,重寻迹。
屏山莫信抵蓬山,忍便情怀萧瑟。
枇杷门巷,梧桐庭院,时听哀蛩泣。

白话文翻译:

一场愁苦的梦境已化为狼藉,纵然相隔不远,却没有一点消息。
江水流淌,柳条空荡,多少离愁别恨湿透了衣襟。
如今难以询问,新的欢愉只是灯下酒杯,旧的怨恨却如云天般遥远。
当钗子分开的时候,定会忆起相逢的那一天,没能再相聚,重寻旧迹。
屏山的宁静不要相信能抵达蓬山,忍受着情思的萧瑟。
在枇杷树下的小巷,梧桐树的庭院,时常听到那悲凉的蝉鸣。

注释:

  • 狼藉:形容混乱不堪的样子,指梦境的破碎。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但却没有消息。
  • 离痕:离别的痕迹,暗指思念的痛苦。
  • 钗分:古代女子用的发钗,分开象征着离别。
  • 屏山、蓬山:分别指代宁静与遥远的地方,隐喻情感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约1660-约1730),字希甫,号稼轩,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描绘离愁别恨,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人借用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无奈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御街行 次斐叔韵》是袁克文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诗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开篇便以“愁梦”引入,表现了内心的失落与无奈,紧接着描绘了江水与柳条的意象,象征着离愁别恨的绵延。诗中反复提到的“旧恨”、“新欢”,则是对过去与现在感情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绪。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如“枇杷门巷”和“梧桐庭院”,不仅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哀愁,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场愁梦归狼藉”:梦境的破碎象征着内心的失落。
  2. “纵咫尺,无消息”:即使近在咫尺,却依然没有音信。
  3. “江流不断柳条空”:江水流淌,柳条空荡,描绘了离别的孤寂。
  4. “多少离痕啼湿”:离愁别恨湿透了衣襟,突显思念之情。
  5. “而今难问,新欢灯酒”:对新欢的迷惘与对旧恨的追忆形成对比。
  6. “钗分定忆相逢日”:离别时的情感记忆,充满了对过去相识的怀念。
  7. “屏山莫信抵蓬山”:对理想境界的失望与现实的辜负。
  8. “忍便情怀萧瑟”:忍受内心萧条的情感,表现出对情感的无奈。
  9. “枇杷门巷,梧桐庭院”:具体而细腻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内心的孤寂。
  10. “时听哀蛩泣”:悲凉的声音与心情相呼应,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梦比作狼藉,形象地表现出心情的破碎。
  • 对仗:如“新欢灯酒,旧恨云天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哀蛩泣”,将自然界的声音赋予情感,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往感情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深切思索,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柳条:代表离别与思念的柔情。
  • 钗子:象征着分离与记忆的联系。
  • 枇杷、梧桐: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孤独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狼藉”指的是什么? A. 混乱的梦境
    B. 美好的记忆
    C. 快乐的时光
    答案: A

  2. “新欢灯酒”与“旧恨云天”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A. 过去与未来
    B. 喜悦与悲伤
    C. 自然与人情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枇杷门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代表过去的美好
    B. 代表现实的孤独
    C. 代表未来的希望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 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同样探讨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袁克文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之情,但袁克文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而李白则更显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