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时间: 2025-01-17 08:4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酺》
作者:蒋敦复 〔清代〕
问一重山,两重水,天涯知在何处。春来惯消瘦,尽罗衫宽著,黛眉愁妩。陌上花开,楼头燕过,芳讯玉关通否。无情终不信,把前番已悔,后期还误。记杨柳阴中,封侯人远,白头飞絮。最怜香梦苦。夜来恨隔断长亭树。漫注念踏青斗草,寒食清明,画罗裙底城南路。东风卷尘去,任一片马蹄红雨。奈多病伤迟暮。相逢须早,纵是倾城颜色,华年那堪细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忧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问重重山水,天涯的彼岸究竟在何处。春天来了,往日的消瘦成了习惯,衣衫宽大,而黛眉却因愁苦而显得更加妩媚。田野间的花开了,楼上的燕子飞过,传来的消息是否能通到玉关?无情的人总是不相信,此前的悔恨与未来的误解交织在一起。回忆起杨柳阴下,远方的封侯人已经不在,白头的飞絮随风飘散。最让我怜惜的,是那香梦中所承受的苦楚。夜里恨隔断了长亭边的树影。漫无目的地想着踏青斗草,寒食清明时节,画着罗裙的底边在城南小路上游荡。东风卷起尘土,任凭马蹄下的红雨随意洒落。奈何多病和伤痛,已是迟暮之年。相逢要早,纵使是倾国倾城的容颜,华年又怎能细数?
注释
- 黛眉:指用墨或黛石描画的眉毛,形容女性的美丽。
- 芳讯:指美好的消息。
- 封侯人:指获得封号的贵人,象征远方的成功与荣耀。
- 寒食清明:指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象征春天的到来及对故人的怀念。
- 倾城颜色:形容极美的容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蒋敦复,字虞卿,号秋水,清代诗人。其诗风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见长,特别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多舛的时期,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普遍的离别与伤感。
诗歌鉴赏
《大酺》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深刻地描绘了离别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问山问水,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四季的变换也在其间流转。春天的到来,常常是希望与生机的象征,但在诗中却成为了消瘦的代名词,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自我的衰老。诗的意象如“陌上花开”“楼头燕过”,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加深了离别的无奈与孤独感。诗人对“香梦苦”的感慨,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失落。整首诗充满了对青春、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读者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山水的提问,表现对离别的无奈。
- 第二句描绘春天的无情,表现诗人因忧愁而消瘦的状态。
- 此后提及的花开燕过,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但同时也引出了对远方消息的渴望。
- 诗中不断回溯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忧虑,形成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
- 最后几句描绘了踏青的场景,虽然是春天的盛景,但诗人却感到多病和迟暮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消瘦联系,暗示时光的流逝。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如“东风”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与时光流逝为主题,表达了对青春、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感叹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遥远与离别。
- 花开燕过:春天的美好,象征希望。
- 杨柳阴:代表过往的美好时光。
- 马蹄红雨:象征流逝的时间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黛眉”是指什么?
- A. 眉毛的颜色
- B. 女性的美丽
- C. 山水的景象
-
“寒食清明”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季
- B. 春季
- C. 秋季
-
诗人对相逢的看法是?
- A. 相逢要早
- B. 相逢无所谓
- C. 相逢不必在意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细腻情感。
- 温庭筠的《更漏子》则通过夜雨的意象,表现离愁与孤独的情感,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意象描绘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