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道中》

时间: 2025-01-19 19:10:45

凤岭崎岖道,游人蹑屐行。

跻云穿树隙,踏石越浮坪。

野鸟半知类,山花不识名。

登临望无极,莽苍色纵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山道中
作者: 陈辉 〔清代〕

凤岭崎岖道,游人蹑屐行。
跻云穿树隙,踏石越浮坪。
野鸟半知类,山花不识名。
登临望无极,莽苍色纵横。

白话文翻译:

这段崎岖的凤岭小路上,游人踩着木屐行走。
他们攀登云端,穿过树木的缝隙,
踏过石头,越过浮动的平地。
野鸟大概只有一半能辨识出种类,
山间的花草却都不知其名。
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色无边无际,
苍茫的色彩交错纵横,尽显大自然的壮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凤岭: 指的是凤山的山岭,象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
  • 蹑屐: 指穿着木屐的行走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游人的轻盈与悠然。
  • 跻云: 意思是向上攀登,直达云层,表示高远的追求。
  • 浮坪: 指的是平台或平坦的地方,可能是指山间的草地。
  • 莽苍: 形容景色广阔而苍茫,给人一种宽阔无边的感觉。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辉,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雅士交往频繁的时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次游览凤山时写成,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旅途的感悟。清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们常常通过游山玩水来陶冶情操,放松心境。

诗歌鉴赏:

《凤山道中》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作。开篇以“凤岭崎岖道”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幅崎岖的山道画面。游人行走其间,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展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诗人通过“跻云穿树隙”的描绘,体现了人们对于高远和自由的向往,而“踏石越浮坪”则暗示了行走的艰辛与探索的乐趣。

诗中“野鸟半知类,山花不识名”一句,传达了对自然生物的无知与谦卑。尽管人类对自然有着无尽的好奇,但对其复杂的生态依然一知半解,这种无奈与敬畏感在诗中流露无遗。结尾的“登临望无极,莽苍色纵横”则将意境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眼中的天地辽阔与心灵的无限遐想。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凤岭崎岖道: 描述道路的曲折,暗示旅途的艰难。
  2. 游人蹑屐行: 游人轻快地穿行,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3. 跻云穿树隙: 诗人意象的高远,表现出向往天空的志向。
  4. 踏石越浮坪: 活泼的描绘,突出旅途的挑战与乐趣。
  5. 野鸟半知类: 表达对自然知识的有限理解,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6. 山花不识名: 自然之美的无名,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丰富。
  7. 登临望无极: 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强调了视野的开阔。
  8. 莽苍色纵横: 强调自然景色的广阔与深邃,给人以震撼。

修辞手法:

  • 比喻: “莽苍色”比喻自然的广阔与神秘。
  • 对仗: 诗句中形成了“跻云穿树隙,踏石越浮坪”的对仗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野鸟半知类”让野鸟赋予了人的思维,增强了诗的趣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渺小的感受。通过对崎岖山道的描绘,探讨了行路的艰辛和对未知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岭: 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向往。
  • 游人: 代表探索自然的人,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亲近。
  • 野鸟: 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多样性。
  • 山花: 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莽苍色: 表现自然的广阔与深邃,给人以无限遐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游人蹑屐行”表现了什么?
    A. 游人行走的轻快
    B. 游人的疲惫
    C. 游人的迷失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历史的反思
    C. 对城市的向往

  3. “跻云穿树隙”中的“跻”字是什么意思?
    A. 骑
    B. 爬
    C. 坐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闲适的生活意境,而《凤山道中》则更加强调探索与对自然的敬畏。两者都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