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上人以诗相别复知之》

时间: 2025-01-06 08:50:12

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仙裹未须求七七,禅中聊共说三三。

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

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钵囊已妥何山夏,
千顷堂前又饱参。
仙裹未须求七七,
禅中聊共说三三。
远师今日宜同社,
弥勒它年可共龛。
不见生公讲经处,
至今花雨落毵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一位高僧告别的情景。诗的开头提到“钵囊已妥”,表示作者已经准备好了行李,正要离开这个夏天的山中。接着提到“千顷堂前又饱参”,说明他在这个地方品尝了丰盛的禅意。接下来,诗人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认为不需要追求仙人的境界,只要在禅中分享彼此的感悟。然后提及“远师”,暗示今天可以与远方的老师一起交流,未来也可以与弥勒佛共同修行。最后一联表达了一种遗憾,没有见到生公讲经的情景,唯有花雨飘落,映射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注释:

  • 钵囊:僧人用来盛放食物或财物的小袋子,象征着出行的准备。
  • 千顷堂:指一个宽广的场所,可能是禅堂或讲经的地方。
  • 仙裹:指神仙的状态或境界。
  • 七七:可能象征着某种追求或境界。
  • 三三:指简单的交流或讨论。
  • 远师:远方的老师,可能指代某位高僧。
  • 弥勒:佛教中的弥勒佛,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和救赎。
  • 生公: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禅师。
  • 花雨:形容落花如雨,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葛立方,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精湛的诗歌技巧闻名。他的诗作多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与一位高僧告别之际,反映了他对禅宗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僧的敬意和对未来修行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远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修行的渴望。诗人在开头用“钵囊已妥”传达出一种离别的准备,接着以“千顷堂前又饱参”说明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丰富体验,显示出他对佛教禅意的深入理解与实践。整首诗在形式上显得清新自然,意境上却很深邃。

通过“仙裹未须求七七”的表达,作者传达了一种对追求境界的淡然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分享的重要性。而“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则展示了对未来的期待,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的“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则带有淡淡的惆怅,仿佛在感叹光阴流逝与机缘的错失,营造出一种诗意的伤感。整首诗在对话中展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钵囊已妥何山夏”:出行的准备,暗示即将离开这个夏天的山。
    • “千顷堂前又饱参”:表示在这里的深入体验和满足感。
    • “仙裹未须求七七”:不必过于追求仙人的境界。
    • “禅中聊共说三三”:在禅中分享简单的感悟。
    • “远师今日宜同社”:与远方的老师共聚的良机。
    • “弥勒它年可共龛”:未来可以与弥勒佛一起修行。
    • “不见生公讲经处”:未能见到生公讲经的遗憾。
    • “至今花雨落毵毵”:落花如雨,营造出凄美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钵囊已妥”与“千顷堂前”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花雨”,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感伤。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修行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钵囊:象征出行与准备,代表着修行者的生活。
  • 千顷堂:象征着修行的场所与丰盛的禅意。
  • 花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钵囊已妥”是什么意思?

    • A. 离别的准备
    • B. 追求仙境
    • C. 享受美食
  2. 诗中提到的“弥勒”指的是什么?

    • A. 一位高僧
    • B. 佛教中的未来佛
    • C. 一种修行方法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与王维的诗作,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但葛立方更侧重于佛教哲学的探讨,而王维则倾向于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