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一 岁暮有咏》

时间: 2025-01-01 11:43:30

雪勒馀寒春意少。

一觉扬州,到处销魂早。

庾信愁多潘鬓老。

梅枝怕见青禽小。

极目烟波迷远道,何事东风,又绿瀛洲草。

不是天涯归梦杳。

悠悠教向谁边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勒馀寒春意少。一觉扬州,到处销魂早。庾信愁多潘鬓老。梅枝怕见青禽小。极目烟波迷远道,何事东风,又绿瀛洲草。不是天涯归梦杳。悠悠教向谁边好。

白话文翻译:

天气寒冷,春天的气息稀少。睡了一觉醒来,来到扬州,处处都让我感到心神荡漾。庾信愁绪满怀,潘江的鬓发已苍老。梅树的枝头,生怕见到那小巧的青禽。远望烟波浩渺,不知东风带来了什么消息,瀛洲的草又绿了。不是说在天涯的归乡梦已经渺茫吗?这一切,究竟该向谁诉说呢?

注释:

  • 雪勒:指雪仍然覆盖,形容寒冷的天气。
  • 扬州:古代著名的城市,以繁华和美丽而著称。
  • 庾信:南朝梁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多愁善感而著称。
  • 潘鬓:指潘江,形容发鬓已苍老,暗指时光流逝。
  • 梅枝:梅树的枝条,象征着冬去春来的季节变迁。
  • 青禽小:指青色的小鸟,通常与春天的生机相联系。
  •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常用以象征理想的归宿或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树铮(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字子明,号澄江,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岁暮,正值寒冬,诗人通过对季节的感受与个人情绪的抒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一 岁暮有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开篇以“雪勒馀寒春意少”点明了时节的寒冷与春意的缺乏,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诗人一觉醒来,来到扬州,感受到周围的美景让他心神荡漾,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庾信与潘江,既是历史典故,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与感伤。梅枝的畏惧与青禽的象征,暗示着对逝去青春的惋惜。最后,诗人极目远望,感叹人生的迷茫与归宿的渺茫,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诗人在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勒馀寒春意少:形容冬天仍未结束,春天的气息稀少。
  2. 一觉扬州,到处销魂早:一觉醒来,来到扬州,感受到周围的美景让人心醉神迷。
  3. 庾信愁多潘鬓老:提到庾信的愁绪,暗示时光的流逝使得潘江的鬓发苍老。
  4. 梅枝怕见青禽小:梅树枝头生怕见到小鸟,象征着对春天的恐惧与期待。
  5. 极目烟波迷远道:远望连绵的烟波,感到迷茫。
  6. 何事东风,又绿瀛洲草:东风吹来,瀛洲的草又绿,象征着春天的回归。
  7. 不是天涯归梦杳:回归的梦想似乎变得渺茫,不再容易实现。
  8. 悠悠教向谁边好:感叹人生的迷茫,不知该向谁诉说自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心灵的寄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拟人:梅枝“怕见”小鸟,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如“庾信愁多潘鬓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美好的追求。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呈现了内心的沉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与孤独,暗示冬天的冷酷。
  • 梅枝:象征坚韧与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希望。
  • 青禽:象征春天的生机与青春的流逝。
  • 烟波:象征模糊与迷茫,反映诗人对未来的迷惘。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南朝梁
    • D. 明代
  2. “雪勒馀寒春意少”中“勒”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结束
    • B. 继续
    • C. 还剩
    • D. 加倍
  3. 诗人对春天的感情是:

    • A. 期待
    • B. 恐惧
    • C. 无所谓
    • D. 厌恶

答案:

  1. C. 南朝梁
  2. C. 还剩
  3. A. 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2. 苏轼《水调歌头》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哲理,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情感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
  3. 《徐树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