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半雨寒,牡丹殊无消息》

时间: 2025-01-19 13:39:36

今岁芳菲尽未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寒暄不定春光晚,荣落俱迟花命长。

缯一雨朝晴炫野,又三四阵雨鸣廊。

綎红魏紫拳如蕨,而况姚家进御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半雨寒,牡丹殊无消息
今岁芳菲尽未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寒暄不定春光晚,荣落俱迟花命长。
缯一雨朝晴炫野,又三四阵雨鸣廊。
綎红魏紫拳如蕨,而况姚家进御黄。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天气寒冷,牡丹却没有任何消息。今年的花期还没有结束,去年二月时牡丹的香气依然令人回味。寒暄的天气不稳定,春光的到来显得迟缓,花开花落的时节也显得漫长。清晨一场雨后,阳光普照大地,又是三四阵雨敲打着走廊。红色的牡丹、紫色的魏花像蕨类植物一样紧密生长,更何况是姚家进贡的黄色牡丹。

注释:

  • 芳菲:指花草的香气和美丽。
  • 寒暄:指寒冷的天气和问候。
  • 荣落:指花的盛开和凋落。
  • :指绫罗绸缎。
  • 綎红魏紫:指红色的牡丹和紫色的魏花。
  • 姚家进御黄:指姚家进贡的黄花牡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晚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向往与期盼,但由于气候的影响,花期却未如愿以偿,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气候变化和牡丹的花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感受。开头“今岁芳菲尽未忙”就暗示了春天的来临并未如预期那般繁华,诗人对去年花期的怀念与对今年春光的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诗人描绘了气候的不稳定,春光的迟到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与人心的渴望。

诗中“缯一雨朝晴炫野”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变化,接着又提到几阵雨声为走廊增添了韵味,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氛。最后对牡丹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同时也留有一丝遗憾。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岁芳菲尽未忙”:今年的花草虽已盛开,但尚未尽情享受。
  • “去年二月牡丹香”:提起去年二月的牡丹花香,让人怀念。
  • “寒暄不定春光晚”:春天的气候变化无常,导致春光来得迟缓。
  • “荣落俱迟花命长”:花的生长与凋谢都显得缓慢,仿佛在延续生命。
  • “缯一雨朝晴炫野”:一场雨后,阳光照耀,显得田野更加明亮。
  • “又三四阵雨鸣廊”:又是几阵雨声,在走廊上回响。
  • “綎红魏紫拳如蕨”:红色的牡丹与紫色的魏花紧密生长,生机勃勃。
  • “而况姚家进御黄”:更何况是姚家进贡的黄花牡丹,增添了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牡丹与魏花比作蕨类植物,强调其生机与美感。
  • 拟人:将天气变化与人情冷暖相结合,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句更加工整,韵律感更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春天的气候变化与花期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花期,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美丽,诗中多次提及,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 春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雨后的春光描绘了自然的重生。
  • 寒暄:反映出春天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姚家进贡的黄花牡丹”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美丽
    • C. 生机
    • D. 以上皆是
  2. 诗人对今年春天的花期持什么态度?

    • A. 期待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D. 怀念
  3. “荣落俱迟花命长”中的“荣落”指的是什么?

    • A. 生长与凋谢
    • B. 争吵与和睦
    • C. 开花与结果
    • D. 上升与下降

答案:

  1. D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借草的生长与凋谢来表达人生的无常,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