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真阳峡十首》

时间: 2024-09-19 22:11:45

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

郡官只怨无供给,支与真阳数石峰。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出真阳峡十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未必阳山天下穷,
英州穷到骨中空。
郡官只怨无供给,
支与真阳数石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阳山与英州的观察与感慨。诗中指出,阳山的贫穷并不代表整个天下都穷,而英州的贫困则是深入骨髓的。地方官员只能埋怨没有给予支持,所得到的只是在真阳地区的几座石峰。


注释:

  • 阳山:指阳山地区,诗中用作贫穷的象征。
  • 英州:指英州地区,这里被形容为极度贫困。
  • 郡官:指地方官员,表达对资源匮乏的无奈。
  • 供给:指对资源的支持和供给。
  • 真阳:指真阳峡的名字,诗中提到的具体地名。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比阳山与英州的贫穷,反映了当时地方治理中的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晚号山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白描手法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善于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真阳峡时,反映了他对地方贫困的观察和对官员无奈的思考,表明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歌鉴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现象的深刻思考。首句“未必阳山天下穷”以否定句开头,直接打破了对贫穷的绝对化认知,联想到整个天下并不都是如此窘迫。接着“英州穷到骨中空”则用强烈的形象化语言,展示出英州的极度贫困,增强了读者的感受。

第三句“郡官只怨无供给”则引入了对地方官员的描绘,表现出他们在困境中无力的挣扎与怨恨,这种情感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出深沉的社会批判。最后一句“支与真阳数石峰”则巧妙地将具体的地理景观与贫困现象结合,令人产生联想与思考,既是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对人文环境的反思。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杨万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出他关心民生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未必阳山天下穷:不是说阳山的贫困就代表了世界的贫穷,暗含反向思维。
    2. 英州穷到骨中空:形象地描绘英州的贫困程度,强调其深重。
    3. 郡官只怨无供给:透视官员的无奈与怨恨,反映政府无法解决的困境。
    4. 支与真阳数石峰:具体景象的描写,表面是自然,实则隐含社会现实。
  • 修辞手法

    • 对比:阳山与英州的对比,突显不同的贫困程度。
    • 夸张:使用“穷到骨中空”夸大了英州的贫困,增强情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贫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反映了对地方治理的无奈与对民生的关怀。


意象分析:

  • 阳山:象征着局部的贫穷。
  • 英州:代表极端贫困的地方,文化内涵深厚。
  • 石峰:自然景观,象征着大自然的固执与人类的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英州”是指哪个地方?

    • A. 阳山
    • B. 真阳
    • C. 英州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郡官只怨无__”。

  3. 判断题:诗中认为阳山的贫穷代表了整个天下的贫穷。(对/错)

答案:

  1. C
  2. 供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社会困境,但杜甫的风格更为沉重,情感更为深邃与复杂。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主题不同,但也关注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歌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