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天桧》
时间: 2024-12-29 20:4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牛西出关,老聃始著五千言。
白鹿去升天,尔来忽已三千年。
当时遗迹至今在,隐起苍桧犹依然。
惟能乘变化,所以为神仙。
驱鸾驾鹤须臾间,飘忽不见如云烟。
奈何此鹿起平地,更假草木相攀缘。
乃知神仙事茫昧,真伪莫究徒自传。
雪霜不改终古色,风雨有声当夏寒。
境清物老自可爱,何必诡怪穷根源。
白话文翻译:
青牛向西出关,老子开始著作《道德经》。
白鹿升天,已然过去三千年。
当年遗留下的痕迹至今仍在,
苍老的柏树依然挺立。
唯有能够乘着变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神仙。
驾着凤凰和鹤在瞬间之间,
飘忽不见如同云烟。
可惜这只鹿在平地起舞,
还需要借助草木相互依偎。
可见神仙的事情非常模糊,
真伪难以究明,徒然传说。
雪霜不改它的古老色泽,
风雨声响却在夏天的寒冷中。
境界清幽,物事长久自有可爱之处,
何必去诡异地穷究根源呢?
注释:
- 青牛:传说中老子骑的牛,象征道教的哲学。
- 老聃:老子的别名,意指道教的创始人。
- 五千言:指《道德经》,老子的著作。
- 白鹿:象征神仙,传说中白鹿能够升天。
- 苍桧:古老的柏树,象征时间的流逝。
- 神仙:追求超脱、长生不老的人。
- 雪霜:象征岁月的无情与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兼具文采与哲理,尤其擅长古文。
创作背景:
《升天桧》写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思考与探索。诗中对老子及其思想的提及,显示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对神仙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展现了复杂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诗歌鉴赏:
《升天桧》是一首哲理性极强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老子和神仙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和变化的无常。诗的开头以青牛和老子为起点,勾勒出道教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紧接着,诗人提到白鹿升天,时间已然过去三千年,表现出对历史的感叹以及对过往神仙传奇的追忆。接下来的几句通过苍桧的存在,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道理,虽经历风霜却依然挺立,象征着真理与思想的永恒。
诗中所描绘的神仙意象,实际上在表现一种对变化的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神仙在于能够顺应变化,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传说。这种观念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认知与对理想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学的深度。最后,诗人指出,境界的清幽与物事的长久才是值得珍惜的,而非追求那些看似神秘的根源,这种态度显示出一种从容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牛西出关,老聃始著五千言。
- 青牛代表老子出关,开始传授道理。
-
白鹿去升天,尔来忽已三千年。
- 白鹿象征神仙,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
-
当时遗迹至今在,隐起苍桧犹依然。
- 旧迹仍在,苍桧象征着长久与不变。
-
惟能乘变化,所以为神仙。
- 只有顺应变化,才能成为真正的神仙。
-
驱鸾驾鹤须臾间,飘忽不见如云烟。
- 神仙的存在如同云烟般飘忽,难以捉摸。
-
奈何此鹿起平地,更假草木相攀缘。
- 这只鹿的升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依赖于草木。
-
乃知神仙事茫昧,真伪莫究徒自传。
- 神仙的事情模糊不清,真伪难以辨别。
-
雪霜不改终古色,风雨有声当夏寒。
- 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事物的本质。
-
境清物老自可爱,何必诡怪穷根源。
- 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古老,而无需追究深层的原因。
修辞手法:
- 比喻:青牛、白鹿象征老子和神仙的理想。
- 对仗:如“驱鸾驾鹤”和“飘忽不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物体赋予人的情感,使得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道教文化中的神仙观念,表现出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诗人对神仙的真伪提出质疑,强调了顺应变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牛:象征智慧与道理的传承。
- 白鹿:神秘与灵性的象征,代表理想与追求。
- 苍桧:象征长久与坚韧的生命力,体现自然的永恒。
- 神仙:理想化的存在,象征对超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牛代表哪个历史人物?
- A. 孔子
- B. 老子
- C. 庄子
- D. 墨子
-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着什么?
- A. 祥瑞
- B. 神仙
- C. 美德
- D. 财富
-
“惟能乘变化,所以为神仙”的意思是?
- A. 追求永恒
- B. 顺应变化
- C. 追求名利
- D. 探索真理
答案:
- B. 老子
- B. 神仙
- B. 顺应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更深层的道教理解。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欧阳修 vs. 王维:两者都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偏向于山水的细腻描绘,而欧阳修则注重哲理的探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宋八大家》:对欧阳修及其风格的深入研究。
- 《道教文化研究》:探讨道教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