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灵驾以引挽歌辞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8:0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行皇帝灵驾以引挽歌辞 其二
文景孜孜俭与恭,
慨然思就太平功。
兴隆学校皇家盛,
放斥嫔嫱永巷空。
威慑黠羌方问罪,
丹成仙鼎忽遗弓。
霜清日薄箫笳咽,
万国悲号惨澹中。
白话文翻译:
文景时代的皇帝勤俭而恭敬,
发自内心地思索如何实现太平的伟业。
兴盛的学校使得皇家更加繁荣,
但却将那些嫔妃们抛弃在幽深的巷子。
威慑四方的黠羌,正准备问罪,
而丹成的仙鼎却突然遗落了弓箭。
霜冷日薄,箫声和鼓声都显得悲切,
四方国度都在悲号,情景惨淡而悲凉。
注释:
-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因其注重治国理政而得名。
- 孜孜:勤勉不懈。
- 恭:恭敬。
- 慨然:感慨而有志向的样子。
- 嫔嫱:古代皇宫中的妃子。
- 放斥:放弃、抛弃。
- 黠羌:指西北的羌族,古代常与汉朝有冲突。
- 丹成仙鼎:比喻珍贵的器物或成就。
- 霜清日薄:形容天气寒冷,日光微弱。
- 箫笳:古代乐器,象征悲伤的音乐。
- 万国悲号:各国因战争或动荡而哀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尤其以《醉翁亭记》闻名,主张文采与思想的结合,追求自然与真实的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当时国家的动荡与战争,诗人通过歌咏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反映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与对现实政治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追忆汉代文景之治的盛况,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开头两句提到文景皇帝的勤俭和恭敬,暗示着治国理政的道德标准;接着通过对学校兴隆与嫔妃被抛弃的对比,揭示了政治与个人生活的矛盾。威慑黠羌则体现了国家的外部压力,而“丹成仙鼎忽遗弓”则象征着美好理想的破灭。结尾以“霜清日薄”及“万国悲号”收尾,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传递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全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景孜孜俭与恭:文景时期的皇帝勤奋且节俭,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正直态度。
- 慨然思就太平功:诗人感慨于这种精神,期望实现国家的太平盛世。
- 兴隆学校皇家盛:学校的兴旺导致了皇家文化的繁荣,显示出教育的重要性。
- 放斥嫔嫱永巷空:却又使得后宫的嫔妃们被冷落,反映出权力与个人之间的悲剧。
- 威慑黠羌方问罪:对外威慑敌人,展现国家的强大。
- 丹成仙鼎忽遗弓:比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就被忽视。
- 霜清日薄箫笳咽:自然环境的冷清与音乐的悲切,暗示了社会的动荡。
- 万国悲号惨澹中:各国在动荡中哀号,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成仙鼎”比作理想的象征,表现出追求的美好与现实的差距。
- 对仗:如“霜清日薄”与“箫笳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使用“万国悲号”来象征国家的悲惨命运。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文景:象征理想的治国理念。
- 嫔嫱:代表个人生活中的无奈与被忽视。
- 丹鼎:象征成就与理想。
- 霜清日薄:象征社会动荡与生活的艰苦。
- 箫笳:代表悲伤的情感与音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景时期的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和汉景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
诗中提到的“丹成仙鼎”象征着: A. 财富
B. 理想与成就
C. 战争的器械
D. 个人的悲伤 -
“万国悲号”的意思是: A. 各国欢庆
B. 各国哀号
C. 各国战争
D. 各国和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均描绘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二者都反映出历史的深刻影响,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自然美,而《大行皇帝灵驾以引挽歌辞 其二》则注重政治与历史的联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