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天平寿老方丈
作者: 范成大
二十三年再入山,此山于我有前缘。
时人不用怜衰病,天与丹房一线泉。
白话文翻译:
二十三年后我再次来到这座山,这座山与我有着不解之缘。
世人不必对我的衰老与病痛感到怜悯,因为这里有着与我相伴的灵泉。
注释:
- 二十三年:指作者时隔二十三年再次来到此山。
- 前缘:指与此山的渊源,暗示作者与此地的深厚情感。
- 衰病:衰老和生病,表达作者的身体状态。
- 丹房:道教的修炼之所,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
- 一线泉:指水源,象征生机与灵气。
典故解析:
- 天平:天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象征着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 丹房:道教中常提到的炼丹之地,寄托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梅溪,江苏常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晚年,再次回到曾经生活和修行的山中,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依恋。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题天平寿老方丈》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诗的开头提到“二十三年再入山”,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蕴含了对过去的怀念。作者通过“此山于我有前缘”来表达他与这座山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暗示了山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时人不用怜衰病”,则反映出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衰老和病痛,作者不愿他人对自己产生同情,而是选择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态度在古诗中常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最后一句“天与丹房一线泉”,则将自然与道教思想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源泉的向往与珍视。水是生命的源泉,象征着灵气与活力,体现了作者对长生不老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三年再入山:表达了作者久别重逢的感慨,时间的推移让人更加珍惜。
- 此山于我有前缘:强调与山的深厚情感,暗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
- 时人不用怜衰病:表达对他人关心的拒绝,显示自我坚强的态度。
- 天与丹房一线泉: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追求,象征着灵性和生命的源泉。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泉水比作生命的源泉,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衰老的平和接受,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长生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自然、永恒和精神的寄托。
- 泉:象征生命的活力和灵性。
- 丹房:代表追求长生和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二十三年”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朋友的帮助
- C. 对山的怨恨
-
“此山于我有前缘”中“前缘”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的缘分
- B. 山的名字
- C. 朋友的关系
-
诗人对衰病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绝望
- B. 坦然
- C. 愤怒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李白和范成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与旷达,而范成大的诗则显得更加内敛与沉思,反映了不同风格的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