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之学四首》
时间: 2025-01-19 15:2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
偏似扶醉人,中如正柱石。
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
一毫不可裒,一发不可益。
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
颜仁及曾孝,亦足立人极。
倘或增减之,病痛自千百。
立如偏重船,可坐见没溺。
形象亦易知,体段非不的。
奈何秦汉来,如瞽於五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道理其实并不难明白,只要不偏离就能得到。偏见就像是扶持醉汉的样子,而中庸之道就如同坚固的柱石。亭亭玉立的正道体,截然分明的天理法则。一点都不能增减,任何一点小的偏差都会导致无尽的痛苦。舜帝与尧帝治理的百姓,世世代代都要遵循程朱的教诲。颜渊与曾子也足以成为立人的榜样。倘若添加或减少,必定会造成千百种病痛。建立如同偏重的船,只能坐着看它沉没。形象虽然容易理解,但体段却并非无可指摘。然而自秦汉以来,世人却如同盲人一般看不清五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中:指中庸之道。
- 不偏立可得:不偏离中庸之道就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 扶醉人:比喻帮助迷失方向的人,暗指偏见的引导。
- 舜君与尧民:指中国历史上两个贤明的君主和他们的人民,象征着理想的治国之道。
- 病痛:比喻因偏差而带来的问题与痛苦。
典故解析:
- 舜君与尧民:舜和尧是中国古代圣君,代表理想的统治者。
- 颜仁及曾孝:颜渊和曾子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体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于宋代,是一位致力于儒家思想研究的学者,他的诗作多围绕儒学与哲理进行探讨,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程朱之学四首》是陈普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思与总结,旨在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反对极端思想,提倡理性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通过对中庸之道的推崇,反映了作者对儒学传统的深厚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扶醉人”与“正柱石”,形象地展示了偏见与中庸的对立,强调了在生活与治国理政中,保持中正之道的重要性。尤其是“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不仅仅是在历史上寻找楷模,更是在呼唤后人要以此为鉴,立身处世。诗的最后一两句“奈何秦汉来,如瞽於五色”,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中人们迷失的惋惜和无奈,隐含对当代人的警醒。整体来看,诗中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怀,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中岂难明:强调中庸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 不偏立可得:强调坚持中庸的原则。
- 偏似扶醉人:偏见是对误导的比喻。
- 中如正柱石:中庸稳固如柱石。
- 亭亭即道体:道理是高洁、理想的境界。
- 截截皆天则:天理法则明确而严谨。
- 一毫不可裒:一点偏差都不能有。
- 一发不可益:任何小的增减都会造成后果。
- 舜君与尧民:以舜与尧为榜样。
- 万世作程式:倡导后人效法。
- 倘或增减之:如果对道理有所增减。
- 病痛自千百:将会带来无数的痛苦。
- 立如偏重船:偏重的船终将沉没。
- 可坐见没溺:只能眼睁睁看着失败。
- 形象亦易知:道理容易理解。
- 体段非不的:但其中的细节却并不容易把握。
- 奈何秦汉来:历史的变迁让人失去方向。
- 如瞽於五色:比喻人们对真理的盲目无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中庸与柱石进行比较,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中庸与理性的价值,批判偏见与极端的思维,呼唤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与古代圣贤的教诲,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理智的判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庸:代表平和、和谐的生活态度。
- 柱石:象征坚固与稳定的道理。
- 船:比喻人生的旅程,偏重则沉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孟子
B. 舜与尧
C. 老子 -
“一毫不可裒”中的“裒”意指:
A. 增加
B. 减少
C. 偏差 -
诗中比较偏见的比喻是:
A. 正柱石
B. 扶醉人
C. 沉船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中庸》:儒家经典,探讨中庸之道。
- 《论语》:孔子的言论,强调道德与理性的生活方式。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程朱之学四首》和王阳明的《传习录》,两者都强调理性与道德,但王阳明更加强调心的作用,而陈普则更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两者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反映了宋明理学的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