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罗取道游罗浮山》

时间: 2025-01-17 09:54:57

南游夙梦罗浮境,发轫还疑梦里来。

仙蝶蘧蘧因我化,名山面面为谁开。

莲须拈出三千品,华首参齐五百台。

兼爱确乎堂上长,个中原有济时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游夙梦罗浮境,
发轫还疑梦里来。
仙蝶蘧蘧因我化,
名山面面为谁开。
莲须拈出三千品,
华首参齐五百台。
兼爱确乎堂上长,
个中原有济时才。

白话文翻译:

我向南方游历,仿佛是在梦中来到罗浮山,
启航时竟然怀疑自己仍在梦中。
那飞舞的仙蝶因我而化作,
这名山的风光是为谁而展开的呢?
莲花的须根能挑选出三千种品种,
华盖高峰也有五百座齐齐参列。
兼爱之道确实在堂上流传,
这里面原有济世的才华。

注释:

  • 夙梦: 早已梦见的地方,指对罗浮山的向往。
  • 发轫: 启航,开始旅行。
  • 蘧蘧: 形容仙蝶翩翩起舞的样子。
  • 莲须: 莲花的须根,象征美好的事物。
  • 华首: 指高大的山峰。
  • 兼爱: 指兼顾爱,强调对众人的关爱。
  • 济时才: 指能够帮助这个时代的才华。

典故解析:

  • 罗浮山: 位于广东省,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而闻名,被视为仙境。
  • 莲花: 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纯洁与美好。
  • 兼爱: 出自《墨子》,强调对所有人的关爱,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文诰,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兼具文人气质与道教思想,作品多描绘自然与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王文诰游历罗浮山的体验,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道教思想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王文诰对罗浮山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开篇即以“南游夙梦”引入,显示出他对罗浮山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他在旅途中产生的梦幻感受,似乎让人难以分辨现实与梦境。诗中“仙蝶蘧蘧因我化”一语,表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仙蝶的出现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的描写则展现了罗浮山的壮丽,莲须、华首等意象的运用,体现了他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欣赏和对文化积淀的思考。在诗的最后,提到“兼爱确乎堂上长”,表达了他对人道主义思想的认同,强调了人们应当具备的爱心与才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展示了王文诰作为一位文人的哲理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游夙梦罗浮境: 开篇描绘了作者向南方游历罗浮山的情景,表达了对这片仙境的向往。
  • 发轫还疑梦里来: 表达了旅途中如梦似幻的感受,仿佛不真实。
  • 仙蝶蘧蘧因我化: 仙蝶的出现象征着作者与自然的和谐,暗示了人对自然的影响。
  • 名山面面为谁开: 提出疑问,反思自然的美丽是为谁而存在。
  • 莲须拈出三千品: 运用莲花的意象,表现自然的丰富与多样。
  • 华首参齐五百台: 描绘山峰的壮丽,体现自然的伟大。
  • 兼爱确乎堂上长: 表达对人道主义思想的认同。
  • 个中原有济时才: 强调在爱与才华中,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修辞手法:

  • 比喻: “仙蝶”比喻人对自然的向往。
  • 对仗: “莲须拈出三千品,华首参齐五百台”,展现了诗词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文思想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浮山: 代表自然之美和道教文化的象征。
  • 仙蝶: 象征美与自由。
  • 莲花: 代表纯洁与高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罗浮山”位于哪个省?

    • A. 广东
    • B. 江苏
    • C. 浙江
  2. “仙蝶”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悲伤
    • B. 美与自由
    • C. 财富
  3. “兼爱”出自哪本书?

    • A. 《道德经》
    • B. 《墨子》
    • C. 《论语》

答案:

  1. A. 广东
  2. B. 美与自由
  3. B. 《墨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本诗的对比:两者均描绘自然美,但李白更侧重于瞬间的感受,而王文诰则反映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收录了王文诰的作品及其背景参考。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提供诗歌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