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
原文展示
才适邦家用,学非章句儒。
遭逢初莫测,流落一长吁。
大节轻多难,深言究远图。
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中提到,自己虽然适合国家的需要,但学识却不止于书本的儒家经典;经历到不可预测的遭遇,内心感到无奈与惆怅。面对世事的艰难与困惑,作者感受到品德与节操的珍贵,仿佛言辞深远却难以实现。最后一句提到在太原守卫时,仍能轻松谈笑,看似轻松却有着深意。
注释
- 邦家用:指国家需要的人才。
- 章句儒:指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儒生。
- 遭逢初莫测:遭遇到的事情让人难以预料。
- 流落一长吁:无奈的叹息,表达对现状的失望。
- 大节轻多难:品德高尚的事情往往难以实现。
- 深言究远图:深刻的言辞与长远的计划。
- 收功太原守:指在太原担任防守的职务。
- 谈笑视羌胡:指在对抗敌人时的从容与自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三人合称“苏门三学士”。苏辙的诗风清新洒脱,常表现对政治、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连连遭遇的困境时写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价值的思索。
诗歌鉴赏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展现了苏辙对自身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才适邦家用”与“学非章句儒”的对比,指出自己虽有才能,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学术,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束缚的反叛。接着,诗中提到在遭遇到不可预知的事件时,作者内心深感无奈,发出一声长叹,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人生的叹息。
“大节轻多难”一句,揭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难以践行的困境,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同时,最后两句“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则转向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这种对比手法使整个诗歌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有失意的沉重,又有面对困境的轻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个人的感受,反映了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坚持与现实的妥协,展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适邦家用:表达作者认为自己具备为国家服务的才能。
- 学非章句儒:强调自身的学问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体现出一种超越传统的精神。
- 遭逢初莫测:指遭遇的事情复杂难以理解,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流落一长吁:情感的流露,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 大节轻多难:品德高尚的事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反映出对理想的无奈。
- 深言究远图:指对长远目标的深刻思考,虽然言辞深远,但实现却很难。
- 收功太原守:在太原守卫的经历,象征着责任与担当。
- 谈笑视羌胡:在困境中保持从容,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对比“才适邦家用”与“学非章句儒”,形成强烈的反差。
- 拟人:通过“流落一长吁”赋予叹息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太原守卫象征着责任,羌胡则象征外部威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坚韧。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奋斗与理想常常受到现实的压迫,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内心的从容与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邦家:象征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
- 章句儒:代表传统的儒家学问与束缚。
- 长吁:无奈与叹息的象征。
- 大节:象征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 太原:象征稳定与坚守的地方。
- 羌胡:象征外部的威胁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邦家用”指的是什么?
- A. 国家需要的人才
- B. 个人的才华
- C. 传统的书本知识
-
“大节轻多难”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高尚的品德难以实现
- B. 轻松的生活
- C. 传统的束缚
-
最后两句“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 A. 绝望
- B. 从容与乐观
- C. 忧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 by 王勃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滕王阁序》:同样描绘了壮丽的景象与个人的理想追求,但更强调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登高》:同样反映了对个人困境的思考,但情感更为沉重,突显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