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
时间: 2025-01-14 19:18: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病消磨只古文,
诸儒经术斗纷纭。
不知旧学都无用,
犹把新书强欲分。
老病心情愁见敌,
少年词气动干云。
搜贤报国吾何敢,
欲补空疏但有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学术风气的感慨。他感叹声病(即语言的病态)已将古文磨得残破不堪,儒家学术之间争论纷纷。作者认为旧学已无用,却还有人强行想要去分割新书的内容。年长的他因身体的衰弱,心情愁苦如同见到了敌人,而年轻时的他则气势如虹,志向高远。尽管他想要搜罗贤才来报效国家,却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勤奋来弥补知识的不足。
注释:
- 声病:指语言或文字上的缺陷。
- 古文:古代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 诸儒:众多的儒家学者。
- 新书:新的学术著作或书籍。
- 搜贤:寻找有才德的人。
- 空疏:知识或学问的缺乏。
典故解析:
- 诸儒经术斗纷纭:反映了宋代学术界的纷争,诸儒之间对经书的理解和解释常常出现对立和争论。
- 搜贤报国:借用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与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与哥哥苏轼齐名。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闻名,诗歌作品多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们对学术的探索与争论之时。作者通过对当时的学术环境的反思,表达了对旧学与新书之间矛盾的深思。
诗歌鉴赏:
《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性的诗作。诗中,苏辙以“声病”引入,展现了对古文的担忧。他观察到当时学术界的混乱,许多学者在毫无实质内容的争论中耗费心力。古文的“消磨”暗示着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而对新书的“强欲分”则反映了对新思想的追求与探讨。这种对立的情感在诗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体基调充满了无奈与愁苦。
诗的后半部分,苏辙以自己的经历自省,感叹年老时的无能与年轻时的气势。老病的心情愁苦,表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渴望与无奈。他深知知识的不足,但仍然希望通过勤奋来弥补。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激励与启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声病消磨只古文:语言的缺陷使得古文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 诸儒经术斗纷纭:许多儒家学者争论不休,学术界的混乱可见一斑。
- 不知旧学都无用:他感叹旧学已不再适用,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 犹把新书强欲分:人们依然试图去分析新学术,然而往往忽视了根本。
- 老病心情愁见敌:年老多病的他感到心情沉重,似乎生活充满敌意。
- 少年词气动干云:年轻时的他充满豪情,志向高远,气势如虹。
- 搜贤报国吾何敢:他想寻求贤才来报效国家,但自感无能为力。
- 欲补空疏但有勤:尽管知识匮乏,仍然愿意通过努力来弥补。
-
修辞手法:
- 对比:老病与少年之间的对比,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
- 比喻:将心情的愁苦比作见敌,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挣扎。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学术风气的反思,强调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显示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个人才能的不安。
意象分析:
- 古文:象征传统文化与知识。
- 新书:代表新的思想与学术探索。
- 老病:反映个人的无奈与脆弱。
- 少年:象征着理想与抱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声病”指的是什么?
- A. 语言的缺陷
- B. 身体的病痛
- C. 学术的争论
-
苏辙在诗中对年轻时的自己有怎样的感慨?
- A. 感到自豪
- B. 感到愁苦
- C. 感到无奈
-
诗中提到“搜贤报国”的含义是:
- A. 寻找有才能的人来为国家服务
- B. 寻找贤良淑德的人
- C. 报效国家的方式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出塞》(王昌龄)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
- 《出塞》:展现了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研究》
- 《苏轼与苏辙的文学对话》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