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用过韵》
时间: 2025-01-04 08:1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木生故墟,牛羊满空渎。
春江围草市,夜浪浮竹屋。
已连涨海白,尚带霍山绿。
坎离更休王,鱼鳖横陵陆。
得非昆仑囚,欲报陆浑衄。
行看北风竞,来救南国蹙。
长驱连山烧,一扫含沙毒。
孤吟愍造化,何时停倚伏。
当怜水旱氓,不作舟车蓄。
江流倘席卷,社酒期茅缩。
白话文翻译:
草木在故乡的废墟中生长,牛羊在空旷的水边游荡。春天的江水环绕着草市,夜晚的浪涛浮动着竹屋。水已涨到海面泛白,仍带着霍山的绿意。坎离八卦再也不休王,水中的鱼和鳖横行在陆地上。难道这不是昆仑山的囚徒,想要报答陆浑的血海?看北风在竞争,来拯救南国的困境。长驱驱散连绵的山脉,一扫沙尘的毒害。我孤独地吟唱,怜惜造化,何时才能停住依靠和伏卧?应当怜惜那些水旱之间的农民,不要再让他们乘舟行车来贮存。江水一旦席卷而来,社酒的日子就要缩短了。
注释:
- 故墟:旧时居住地的废墟。
- 渎:水边、河边的地方。
- 草市:集市,草地上的市场。
- 霍山:一座山名,象征青绿的自然景观。
- 坎离:指《易经》中的两卦,象征阴阳变化。
- 昆仑: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山,象征高远和神秘。
- 陆浑:传说中的地方,可能指的是水灾的后果。
- 水旱氓:指那些受水旱灾害影响的百姓。
- 社酒:指祭祀社神时的酒,象征地方的传统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有豪放、有婉约,作品富有哲理,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世间苦难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对水灾和气候变化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江涨用过韵》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的结合,展现了苏轼对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开头以“草木生故墟”引入,既描绘了自然的生生不息,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沧桑,故墟暗示了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而牛羊满空渎则表现了自然的富饶。接下来的“春江围草市”与“夜浪浮竹屋”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展现了水乡的美丽。然而,随之而来的“已连涨海白”却暗示了水灾的来临,令人不禁心生忧虑。
全诗从自然景象入手,逐渐转向对人世间的关怀,特别是“当怜水旱氓”,直接表现了对受灾人民的同情。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木生故墟:旧的废墟上草木茂盛,暗示自然的恢复力与人类的脆弱。
- 牛羊满空渎:水边有许多牛羊,展现出富饶的景象。
- 春江围草市:春天的江水环绕着集市,生意兴隆。
- 夜浪浮竹屋:夜晚的浪涛轻轻拍打竹屋,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已连涨海白:水位已涨到海面泛白,暗示着水灾的隐患。
- 尚带霍山绿:水面依旧带着绿色,象征自然的生机。
- 坎离更休王:阴阳变化,象征着人世间的无常。
- 鱼鳖横陵陆:水中的生物横行在陆地上,暗示着水灾的严重性。
- 得非昆仑囚:是否因自然之力如同昆仑山的囚徒,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 行看北风竞:看北风在竞争,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争斗。
- 来救南国蹙:北风来拯救南方受困的百姓。
- 长驱连山烧:驱散连绵的山脉,象征着自然灾害的消除。
- 一扫含沙毒:一扫沙尘带来的毒害,指自然的恢复。
- 孤吟愍造化:孤独吟唱,怜惜自然的变化。
- 何时停倚伏:何时才能停止对命运的依赖与屈从。
- 当怜水旱氓:应当同情那些受水旱之苦的人民。
- 不作舟车蓄:不要再让他们乘舟行车为生。
- 江流倘席卷:如果江水一旦卷起,灾难将降临。
- 社酒期茅缩:祭祀社神的酒,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缩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得非昆仑囚”,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比作囚禁。
- 拟人:如“孤吟愍造化”,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草木生故墟,牛羊满空渎”,形成和谐的节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与对人间疾苦的关怀,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象征生命力与自然的再生。
- 江水:象征变幻与不确定性。
- 牛羊:代表丰饶与人类的依赖。
- 北风:象征自然力量与拯救。
- 社酒:象征地方文化与人们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墟”指的是什么?
- A. 新兴的城市
- B. 旧时居住地的废墟
- C. 田野
- D. 河流
-
“江流倘席卷”的意思是什么?
- A. 江水回流
- B. 江水突然上涨
- C. 江水平静
- D. 江水消失
-
诗中提到的“昆仑囚”象征什么?
- A. 人类的自由
- B. 自然的威力
- C. 高山
- D. 传统文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自然的壮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