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7:01: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五首 其三》
作者:李慈铭
夏里山阴总是秋,
清凉五月足勾留。
乱蝉古木多藏寺,
曲水修篁半结楼。
村落静,野塘幽,
藕花多处便停舟。
披衿别人风前思,
闲向桑阴看饲牛。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夏天的山阴处,仿佛已经是秋天,清凉的气息让人留连于这五月的时光。古木间蝉鸣不断,寺庙隐匿其中;曲折的水边,修长的竹子半遮楼阁。村落宁静,野塘幽深,藕花盛开之处,舟船不由自主地停下。披着衣衫,独自一人感受风的思绪,悠闲地在桑树的阴影下看着牛儿吃草。
注释:
- 山阴:指山的阴面,常常较为凉爽。
- 清凉:指气候宜人,给人舒适的感觉。
- 乱蝉:指蝉鸣声杂乱,古木指的是老旧的树木。
- 曲水:指弯曲的水流,常有自然美景。
- 修篁:修长的竹子,常用于形容竹林的美丽。
- 藕花:指荷花,生于水中,象征纯洁。
- 披衿:指披上衣服,形容悠闲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藕花”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纯洁与美好;“曲水”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流行的游玩的场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慈铭,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闲暇之时,展现了他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与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鹧鸪天五首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夏日山阴景象。诗中以“夏里山阴总是秋”开篇,便以对比手法引出诗的主题,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气氛。接着,通过描绘蝉鸣、古木、曲水、修竹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村落的宁静与野塘的幽深,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最后“闲向桑阴看饲牛”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与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思与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夏里山阴总是秋:夏天的阴凉处已似秋天,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 清凉五月足勾留:五月的清凉让人留恋,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
- 乱蝉古木多藏寺:蝉鸣声杂乱,古木旁藏有寺庙,形成一幅静谧的画面。
- 曲水修篁半结楼:水流曲折,竹林修长,一半遮住楼阁,增添了诗意。
- 村落静,野塘幽:描绘乡村的宁静与野塘的幽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藕花多处便停舟:藕花盛开之处,舟船自然而然停下,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
- 披衿别人风前思:独自享受风的清凉,思绪万千,表现出诗人的闲适。
- 闲向桑阴看饲牛:在桑树下悠闲地看牛吃草,传达出一种田园生活的乐趣。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夏里山阴总是秋”,强调时节的变化。
- 意象:蝉、古木、曲水、藕花等,构成自然美的画面。
- 拟人:如“藕花多处便停舟”,给花赋予了生动的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宁静、悠闲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阴:象征着凉爽与宁静,给人以安逸之感。
- 蝉鸣:代表着夏天的生机与繁盛。
- 曲水:象征着自然的优雅与流动的美。
- 藕花:象征着纯洁与自然的美好。
- 桑阴:象征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慈铭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藕花”象征什么?
- A. 热情
- B. 纯洁
- C. 惆怅
- D. 繁华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思考?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喧闹的市场
- D. 冷清的夜晚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
- 《夏日山中》(王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考,但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
- 王维的《鹿柴》:与李慈铭的诗相比,更加强调山水的清幽与深远,艺术风格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收录了李慈铭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析与赏析。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鹧鸪天五首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