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7:51:03

燕衔泥,风落絮。

如此关山,梦怯都难度。

三载飘零春又去,但见春归,那有侬归路。

望吴书,寻越树。

临水登高,总是伤心处。

落照平芜天又暮,门外鸦啼,不为愁人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衔泥,风落絮。如此关山,梦怯都难度。三载飘零春又去,但见春归,那有侬归路。望吴书,寻越树。临水登高,总是伤心处。落照平芜天又暮,门外鸦啼,不为愁人住。

白话文翻译:

燕子衔着泥土,春风中飘落的柳絮如同愁绪。眼前的关山如此遥远,梦中也难以跨越。三年漂泊,春天又一次过去,只见春天回归,却无路可归。望着吴地的书信,寻觅着越地的树木;登高临水,处处都是伤心的地方。落日的余晖洒在平坦的芜地,天色渐暗,门外的乌鸦啼叫,似乎不为愁苦的人停留。

注释:

  • :指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希望与归来。
  • :燕子用泥搭建巢穴,寓意安家立业。
  • 关山:象征着阻隔,暗指人生的困境或离别。
  • 飘零:形容飘荡不定,生活中的无奈与漂泊。
  • 吴书:指吴地的书信,可能是思念故乡或恋人。
  • 越树:指越地的树木,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
  • 落照:夕阳的光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其诗风以情感真挚、意象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慈铭漂泊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离散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李慈铭的《苏幕遮二首 其一》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开篇的“燕衔泥,风落絮”通过燕子的归来与柳絮的飘落,构建出春天的画面,仿佛一切都在复苏。然而,随即而来的“如此关山,梦怯都难度”,则将读者的情感拉回现实,关山阻隔,梦中的归途显得无比艰难。诗人用“三载飘零春又去”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漂泊,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却在漂泊中化为无奈。

接着,诗人通过“望吴书,寻越树”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吴和越地的树木承载了他内心的乡愁。诗的后半部分,借助“落照平芜天又暮”和“门外鸦啼”描绘出了一幅忧伤的画面,夕阳下的平芜和乌鸦的啼鸣,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受。全诗情感真挚,意象恰当,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衔泥,风落絮”:燕子衔泥建巢,柳絮随风飘落,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延续。
  2. “如此关山,梦怯都难度”:面对关山阻隔,梦中的归路显得无比艰难。
  3. “三载飘零春又去”:三年的漂泊,春天又一次离去,暗含时间的无情。
  4. “但见春归,那有侬归路”:只见春天回归,却无归途可寻,表现无奈和失落。
  5. “望吴书,寻越树”: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期盼。
  6. “临水登高,总是伤心处”:无论如何登高,四周景致都让人感伤。
  7. “落照平芜天又暮”:夕阳洒在平坦的田野,天色渐暗,时间流逝。
  8. “门外鸦啼,不为愁人住”:乌鸦在叫,似乎不为愁苦的人停留,象征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燕子和柳絮比喻着生机与愁绪。
  • 拟人:乌鸦的啼鸣赋予了情感,表现出孤独与无助。
  • 对仗:如“望吴书,寻越树”,形成了美妙的音韵和对称。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春天与孤独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余韵悠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春天与希望,代表归来。
  2. :象征安定与家园。
  3. 关山:象征人生的阻碍与离别。
  4. :象征生机与希望。
  5. 吴书越树:代表故乡的思念与文化的根基。
  6. 落照: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7. 鸦啼:象征孤独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衔泥”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来 C. 伤心
    答案:B

  2. “三载飘零春又去”中的“三载”指的是? A. 三个春天 B. 三年 C. 三个季节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吴书”中,“吴”指的是? A. 一个国家 B. 一种植物 C. 一个地方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但其风格更加豪放,情感表现也更为奔放。
  •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李慈铭的作品相对比,陶渊明更强调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慈铭则更为关注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研究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与解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