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焕章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24:18

束帛徵诸老,深衣立一儒。

乡人偕猎较,童子共凤雩。

屑屑羞来往,兢兢迨举扶。

自惭衰竭久,书墓觉词芜。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挽林焕章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束帛徵诸老,深衣立一儒。
乡人偕猎较,童子共凤雩。
屑屑羞来往,兢兢迨举扶。
自惭衰竭久,书墓觉词芜。

白话文翻译:

请来了几位老者,身着深衣的儒生在一旁站立。
乡里的人们一起打猎,孩子们一起祭祀凤鸟。
我因年老衰弱而感到羞愧,谨慎地前来扶持。
自觉已经衰弱已久,写在墓碑上的文字显得杂乱无章。

注释:

  • 束帛:指用丝绸包裹的衣物,古代用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
  • 深衣:古代儒生的服装,象征着儒家文化。
  • 乡人:指同乡的人,表示对故土的眷恋。
  • 凤雩:指古代祭祀凤鸟的仪式,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屑屑:细小、微薄的样子,形容羞愧的情绪。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表现出对往事的尊重。
  • 自惭:自我感到羞愧。
  • 衰竭:衰老和精力的耗尽。
  • 书墓:在墓碑上写字,表现对逝者的追忆。
  • 词芜:指文字杂乱无章,无法表达内心的哀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临川,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克庄对好友林焕章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惋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与朋友的交往和对故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基调。

诗歌鉴赏:

《挽林焕章二首》是刘克庄为纪念已故友人而作,诗中通过对古代礼仪的引用,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友谊的重视。开篇提到“束帛徵诸老”,展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紧接着以“深衣立一儒”来描绘文化传承者的形象,显示出诗人对古典文化的推崇。

“乡人偕猎较,童子共凤雩”两句,则展现了乡土情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朋友间的友情和共同的生活记忆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诗人自觉身心的衰老,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愧疚,尤其是“自惭衰竭久,书墓觉词芜”两句,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逝去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感人的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束帛徵诸老:邀请几位年长的朋友来参加追悼,表现出对老者的敬重。
    2. 深衣立一儒:描绘了一位身着儒服的学者,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3. 乡人偕猎较:乡里的朋友们一起打猎,表现出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生活。
    4. 童子共凤雩:孩子们一起参加祭祀,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5. 屑屑羞来往:因衰老而感到羞愧,表现出对往事的自责。
    6. 兢兢迨举扶:小心翼翼地前来扶持,体现出对友人的关怀。
    7. 自惭衰竭久:自觉衰老已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叹息。
    8. 书墓觉词芜:在墓碑上写下的文字显得杂乱,流露出诗人对表达情感的无奈。
  • 修辞手法:全诗以对仗和排比为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诗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如“深衣”代表儒家文化,“凤雩”象征传统习俗,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 主题思想:通过追忆已故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束帛:象征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
  • 深衣:代表着儒家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 乡人:体现了乡土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亲密。
  • 凤雩:象征传统习俗和美好愿望。
  • 衰竭:代表生命的无常和对时间的感慨。
  • 书墓:象征对逝者的追忆和表达的无奈。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深衣”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文化
      • C. 乡土
    2. 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自豪
      • B. 羞愧
      • C. 无所谓
    3. “童子共凤雩”中的“凤雩”指的是什么?
      • A. 打猎
      • B. 祭祀
      • C. 游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悼王孙》 - 李清照
  •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与《挽林焕章二首》均表达了对友谊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后者则强调了对友情的珍视与传统的敬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