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金仙玢上人主讲隆寿院》

时间: 2025-01-04 09:35:46

昔委荆榛谁起废,今增轮奂不为奢。

微神通力营经藏,经海潮音转法华。

况有紧幫王打供,岂无长者子倾家。

此行非作衣钵计,饶益尤多等算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金仙玢上人主讲隆寿院
——刘克庄

昔委荆榛谁起废,今增轮奂不为奢。
微神通力营经藏,经海潮音转法华。
况有紧幫王打供,岂无长者子倾家。
此行非作衣钵计,饶益尤多等算沙。

白话文翻译

曾几何时,荒草丛生的地方,谁来整理废弃的荆棘?如今的装饰华丽,并不是为了奢华。
微妙的神通和力量用来弘扬经典,法华经的潮音在大海中回荡。
更何况有紧急的捐赠来支持,难道没有富裕的长者倾家而出?
这次出行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衣钵利益,受益的实在多得像沙子一样数不胜数。

注释

字词注释

  • :昔日,过去。
  • 委荆榛:指的是荒废的荆棘丛生的地方。
  • 轮奂:形容建筑的华丽,指的是装饰。
  • 微神通力:微妙的神通和力量。
  • 经藏:佛教经典的藏书。
  • 经海潮音:指佛教经典的声音如海潮般回响。
  • 紧幫王打供:指捐款支持佛教活动的人。
  • 长者子:指富裕的家族或长辈。
  • 衣钵:指僧侣的衣物和器具,象征佛教的传承。
  • 饶益:丰厚的利益。
  • 算沙:形容数量之多,无法计数。

典故解析

  • “法华”:指《法华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常用于讲解佛教的深奥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白云,晚号澄江,宋代诗人,文人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善于诗歌和词作,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刘克庄为金仙玢上人主讲隆寿院时所作,表达了对佛教事业的支持和对弘扬经典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益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荒废与今日的繁荣,展现了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诗人在开篇便提到“昔委荆榛谁起废”,以此引出对佛教场所的重建与改造,暗示了对佛教事业的重视。接着提到“今增轮奂不为奢”,说明对华丽装饰的追求并非出于奢华,而是为了弘扬文化和信仰。

“微神通力营经藏,经海潮音转法华”两句,从微妙的神通和力量出发,强调了经典的价值与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佛教深厚的信仰。后面的句子则通过对捐赠的讨论,突出社会各界对于佛教事业的支持,表达了共同参与的意义。

最后,诗人强调此次出行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更广泛的利益,显示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佛教事业的奉献精神。整首诗清晰地传达了信仰、奉献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委荆榛谁起废:回忆过去,问谁来整理被荒草覆盖的地方。
  2. 今增轮奂不为奢:今天的美丽装饰并不是为了奢侈,而是有更深的意义。
  3. 微神通力营经藏:以微妙的神通和力量来弘扬和维护佛教经典。
  4. 经海潮音转法华:经典的声音如潮水般在大海中传播,象征经典的广泛流传。
  5. 况有紧幫王打供:更何况有捐款支持佛教事业的人。
  6. 岂无长者子倾家:难道没有富裕的长者愿意倾其家产来支持吗?
  7. 此行非作衣钵计:这次出行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8. 饶益尤多等算沙:受益的实在太多,像沙子一样数不胜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昔委荆榛”和“今增轮奂”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经典的传播比作潮水,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社会对佛教的支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弘扬佛教文化,强调社会责任和大众对佛教事业的支持,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和社会的奉献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榛:象征荒废与被忽视的过去。
  • 轮奂:象征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华丽。
  • 经藏:象征佛教经典的智慧与传承。
  • 潮音:象征经典的深远影响和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昔委荆榛”的意思是?
    A. 过去的美好
    B. 过去的荒废
    C. 现在的繁荣

  2. 诗中提到“微神通力”的内容主要指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弘扬经典的能力
    C. 个人名利

  3. 诗的主题是?
    A. 个人利益
    B. 弘扬佛教文化和社会责任
    C. 追求奢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社会责任与信仰的力量,而后者则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两者各有侧重,但均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情的深刻观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