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十首呈贾枢使》

时间: 2025-01-19 20:04:31

残党分兵尽扑除,游魂多不返穹庐。

肃清执至龙颜喜,又奏淮西有捷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党分兵尽扑除,游魂多不返穹庐。
肃清执至龙颜喜,又奏淮西有捷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残余的敌军已经被彻底消灭,游荡的灵魂也多已不再返回故乡。朝廷肃清了内乱,龙颜(皇帝的脸)因此而欢喜,又传来淮西战线的捷报。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党:指残余的敌军或叛党。
  • 分兵:分散兵力。
  • 扑除:驱逐、消灭。
  • 游魂:指游荡的灵魂,隐喻未归的士兵或亡灵。
  • 穹庐:指故乡或家园。
  • 肃清:清理、消除。
  • :指执政者或统治者。
  • 龙颜:皇帝的面容,常用于形容皇帝的威仪。
  • 捷书:胜利的消息或信件。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龙颜”是古代对皇帝的尊称,表示对皇权的尊崇。
  • “淮西有捷书”暗示了历史上的战役,表明国家在南宋时期对外敌的抵抗与胜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昂,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刘克庄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外有金、蒙等强敌入侵,内有叛乱与动乱。刘克庄在此时创作此诗,旨在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对胜利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胜利的渴望和对内乱清理的欣慰。开篇“残党分兵尽扑除”,直接揭示了国家敌人已被消灭的喜讯,表现出一种果敢与坚定的气魄;接着“游魂多不返穹庐”,则通过对游魂的描写,展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诗的后半部分“肃清执至龙颜喜”,则强调了朝廷对于清理乱局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体现了对国家治理的信心与希望。“又奏淮西有捷书”更是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传达了战斗胜利的消息,使人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整首诗以战斗与胜利为主线,既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紧迫感,也渗透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百姓安宁的关切,展示了刘克庄作为一个诗人和政治家的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党分兵尽扑除:表明敌军已经被消灭,战斗胜利。
  • 游魂多不返穹庐:隐喻战争对士兵和家庭的影响,许多士兵可能已在战斗中丧生,难以回归故乡。
  • 肃清执至龙颜喜:朝廷清理了内乱,皇帝因此感到高兴,反映了统治者对局势的掌控。
  • 又奏淮西有捷书:传来战斗胜利的消息,表明国家在战争中取得了进展。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残党,强调其微不足道。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音韵美感。
  • 夸张:通过“游魂多不返”强调战争的惨烈和后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胜利的庆祝和对和平的向往,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安宁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党:象征敌对势力,代表国家的隐患。
  • 游魂:指战死的士兵,蕴含战争的悲剧。
  • 龙颜:象征皇权,体现统治者的心情与国家命运。
  • 捷书:象征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代表光明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残党”指的是什么?
    A. 敌军
    B. 朝廷官员
    C. 平民
    D. 战士

  2. “游魂多不返穹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伤感
    C. 喜悦
    D. 无奈

  3. 诗中的“龙颜”指代谁?
    A. 皇帝
    B. 将军
    C. 平民
    D. 士兵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岳飞《满江红·写怀》

诗词对比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希望,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的诗更强调战斗的胜利和对清理乱局的欣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大辞典》
  • 《刘克庄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