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时间: 2025-01-01 12:19: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乌榜红舷早满湖。
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飏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鹊尾炉。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的清晨,湖上太守尚未到来,两个县令已经先行到达。城头的月亮尚未落下,乌鸦依旧啼鸣;黑色的船和红色的船早已在湖中汇聚。乐声未曾奏起,迎接五匹马的队伍;水面上云雾缭绕,早已飘起了两只野鸭。映照着山的黄帽子和龙头船,夹道两边弥漫着青烟和鹊尾炉的香气。年老多病,遇到春天只想安静地睡觉,独自寻找和尚的床榻暂时安歇。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纪念介之推。
- 月落尚啼乌:月亮已落,乌鸦仍在啼叫,表现出清晨的宁静。
- 乌榜红舷:指黑色的船和红色的船,形象描绘湖上的景象。
- 鼓吹:指乐器的演奏,迎接来宾的气氛。
- 双凫:指水面上翱翔的两只野鸭,增添春意。
- 鹊尾炉:一种香炉,鹊尾指烟雾飘散的形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文学成就斐然,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的诗词常融合哲理与人生感悟,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寒食节前夕,表现了作者在湖边的独处情景,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在节日的气氛中,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因年老多病,内心却渴望一份宁静与安逸。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前一刻的湖上景象,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场景,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当中。接下来,乌船与红舷的描写,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湖上画卷。乐声未起,水面上云雾缭绕,双凫翱翔,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疲惫感逐渐显露。最后两句“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表达了诗人对安宁和休息的渴望,反映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对岁月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特有的哲理性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头月落尚啼乌:描写清晨的宁静,月亮已经落下,乌鸦依然在叫,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乌榜红舷早满湖:黑色的船和红色的船早已在湖上聚集,描绘出湖面的热闹景象。
- 鼓吹未容迎五马:乐器的声响未起,意味着来宾尚未到达,营造出一种期待与静谧的气氛。
- 水云先已飏双凫:水面上云雾缭绕,双鸭飞翔,展现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映山黄帽螭头舫:黄帽与龙头船的映衬,渲染出美丽的画面,增强视觉效果。
- 夹道青烟鹊尾炉:香炉的青烟横陈,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暗示着生活的雅致。
- 老病逢春只思睡:老年多病的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想要休息,反映出内心的无奈。
- 独求僧榻寄须臾:渴望在和尚的床榻上暂时安歇,表达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鹊尾炉”,借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香烟的形状。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水云”和“双凫”,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乌鸦的啼叫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欢庆节日的热闹背后,流露出一种孤独与疲惫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乌鸦:常常与不祥的预感和孤独感相关联。
- 船:象征着旅行与人生的旅途。
- 春:象征生机、希望与生命的更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寒食节
- C. 端午节
-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什么?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恐惧
-
诗中提到的两种船的颜色是什么?
- A. 黑色和白色
- B. 红色和黄色
- C. 黑色和红色
答案
- B. 寒食节
- B. 无奈
- C. 黑色和红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寒食未明》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但苏轼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