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得山胡?善鸣,出黔中?》

时间: 2024-09-19 21:13:46

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

谁知声?画?画,亦自意重重。

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

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涪州得山胡?善鸣,出黔中?
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
谁知声画画,亦自意重重。
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
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整日被锁在竹笼中,回头不由得怜惜那翠绿的羽毛。谁能知道,声音如同画卷一样,内心的意境也是层层叠叠。夜晚宿于烟雾缭绕的水边,早晨在日出中听见鸣叫,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旧巢又何足留恋呢?鹰隼又怎能容忍这样的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锁筠笼:被锁在竹笼中,"竹笼"指的是用竹子编织的笼子。
  • 翠茸:指鸟类的羽毛,色泽如翠,毛茸茸的。
  • 声画画:声音如同画卷一般美丽。
  • 意重重:内心的情感层次丰富。
  • 烟生浦:指夜晚在烟雾笼罩的河边住宿。
  • 朝鸣日上峰:早晨在日出时听见鸟鸣,山峰被阳光照亮。
  • 故巢:旧的栖息地。
  • 鹰隼:指猛禽,象征自由与力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鹰隼”象征着高飞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暗指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状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之作,也有细腻柔和之作。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后,心中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眼前困境的反思交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思。开头“终日锁筠笼”便展现了诗人被困的状态,竹笼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是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描绘。诗中“回头惜翠茸”的情感流露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而“谁知声画画,亦自意重重”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声音如画般美丽,暗示生命的多样性。后面的“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渴望置身其间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结尾“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已无留恋于旧日的栖息地,鹰隼象征着不羁的灵魂,诗人在此情此境中,感受到自由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终日锁筠笼:整日被禁锢在竹制的笼子里,象征着被束缚的生活。
  • 回头惜翠茸:回头时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 谁知声画画:声音如同画卷般美丽,暗示着生命的丰富多彩。
  • 亦自意重重:内心情感层次复杂,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自由的渴望。
  • 夜宿烟生浦:夜宿在烟雾弥漫的河边,渴望自然的美好。
  • 朝鸣日上峰:早晨在日出时听见鸟鸣,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 故巢何足恋:对旧栖息地的留恋已无,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 鹰隼岂能容:鹰和隼象征自由,表达对束缚的反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音比作画,形象化表现内心的感受。
  • 拟人:将情感赋予声音,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笼:象征束缚与限制。
  • 翠茸:象征美好与自由的生活。
  • 烟生浦: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鹰隼:象征自由与力量,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终日锁筠笼”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自由自在
    • B. 被困束缚
    • C. 生活安逸
    • D. 远行游历
  2. “故巢何足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留恋
    • B. 对未来的向往
    • C. 对自由的渴望
    • D. 对亲人的思念
  3. 诗中用到的动物象征是什么?

    • A. 鹰与隼
    • B. 鸟与鱼
    • C. 虎与狼
    • D. 马与羊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终南山》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现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更加豪放。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但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