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米滩》

时间: 2025-01-14 16:43:05

粥饭都来一斗粮,滩前吃了倍苍黄。

把如立作山头石,何似急行归故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斗米滩
作者: 邹浩 〔宋代〕
粥饭都来一斗粮,
滩前吃了倍苍黄。
把如立作山头石,
何似急行归故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滩头吃饭的人,只有一斗米做的粥饭,吃完后脸色显得更加苍白。仿佛是把人比作山上的石头,那不如赶紧回到故乡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斗粮:量词,表示一斗的粮食。
  2. 苍黄:形容面色,苍白而带有黄色,表示身体虚弱。
  3. 把如:可以理解为“把人比作”。
  4. 急行:急速地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故乡”一词在古诗中常用以表达思乡之情。故乡是人心中的归属,常与乡愁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邹浩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他的诗歌在宋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邹浩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风格简练而不失深意。

创作背景: 《斗米滩》创作于诗人生活的艰难时期,可能是在某个艰苦的环境中,目睹了人们为生存而奔波的情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斗米滩》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斗粮”象征着匮乏的生活,而“滩前吃了倍苍黄”则生动地描绘了因饥饿而变得憔悴的人们,突显了生活的艰辛。诗人将人的状况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使用“把如立作山头石”的比喻,使得诗歌不仅有了形象感,也增添了哲理性。人如同山石般坚硬,却又因生存的压力而显得无奈和脆弱。最后一句“何似急行归故乡”更是引发了对归属感的渴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困境和对故乡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思,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粥饭都来一斗粮:开篇即指出饮食的匮乏,暗示生活的艰辛。
  2. 滩前吃了倍苍黄:描述因饥饿而面色苍白的人,体现出生活的困苦。
  3. 把如立作山头石:以人比作山石,象征着坚韧与无奈。
  4. 何似急行归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突出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石头,暗示坚韧与脆弱并存。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斗米:象征贫困与匮乏。
  2. 苍黄:象征身体的虚弱与疲惫。
  3. 故乡:象征心灵的归属与温暖。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斗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丰富的生活
    B. 匮乏的生活
    C. 富裕的乡村
    D. 田园风光

  2. 诗中“倍苍黄”是指什么? A. 健康的状态
    B. 饥饿导致的虚弱
    C. 快乐的心情
    D. 乡愁的表现

  3. “急行归故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厌倦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杜甫与邹浩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邹浩则更注重个人的生存状态与故乡情怀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带有一丝温柔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