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送帘钩响,凉生枕簟清。
灯摇如一豆,梦醒正三更。
窗外萧萧雨,檐前滴滴声。
此时人语静,绕砌乱蛩鸣。
白话文翻译:
微风吹动帘子,发出清脆的声响,凉意在枕头和席子之间弥漫。
灯光摇曳如同一颗豆子,梦中正好醒来,时已三更。
窗外雨声潺潺,屋檐前滴水声不绝。
此时人声都静下来了,只有周围的虫鸣声阵阵。
注释:
- 帘钩:指窗帘的挂钩,风吹动之声。
- 凉生:凉意产生,形容夜晚的清凉。
- 灯摇:灯光摇曳不定。
- 豆:形容灯光微弱。
- 三更:夜里三点钟,指深夜。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而柔和。
- 滴滴声:雨水滴落的声音。
- 人语静:人们的声音都静下来了。
- 绕砌:指周围的环境。
- 蛩鸣:虫鸣声,通常指秋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蘅生是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风清新、细腻,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感受。他的作品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淡雅的美感。
创作背景:
《秋夜听雨》创作于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伴随着雨声,感受到孤寂与思绪的交织。秋夜的宁静与细雨的轻柔,使人更加容易沉浸于思考与梦境之中。
诗歌鉴赏:
《秋夜听雨》是钱蘅生的一首典雅之作,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诗的开头以“风送帘钩响”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凉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随后表现出诗人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中思绪万千。
“灯摇如一豆,梦醒正三更”一句,灯光微弱,象征着那份孤独与寂静。而“窗外萧萧雨,檐前滴滴声”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氛围,雨声与滴水声交织成一曲秋夜的交响乐,令人心生感慨。
最后两句“此时人语静,绕砌乱蛩鸣”中,诗人将周围的宁静与虫鸣的声音结合,形成一种对比,展现出深秋夜晚的静谧与生机并存的意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音韵的和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孤独与思考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送帘钩响”:微风轻拂,窗帘轻轻摇动,发出声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凉生枕簟清”:凉意在枕头和席子间弥漫,突出秋季的清冷。
- “灯摇如一豆”:灯光微弱摇动,象征着夜的静谧与孤独。
- “梦醒正三更”:在深夜时分醒来,增添了诗人的孤寂感。
- “窗外萧萧雨”:窗外细雨潺潺,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檐前滴滴声”:雨水滴落在屋檐上,声音轻柔而连绵,增添了夜的静谧。
- “此时人语静”:周围人声都静下来了,突出环境的宁静。
- “绕砌乱蛩鸣”:周围虫鸣声不断,生动描绘出秋夜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豆”,形象生动。
- 拟人:以“风送”来描绘自然的动作,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 对仗:如“窗外萧萧雨,檐前滴滴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夜: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 雨声:代表着细腻与柔和,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灯光:象征着人生的微弱与希望。
- 虫鸣:代表生命的存在,与宁静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灯摇如一豆”形容的是: A. 灯光明亮
B. 灯光微弱
C. 灯光稳定
D. 灯光闪烁 -
“此时人语静”意味着: A. 人们在说话
B. 周围非常嘈杂
C. 周围十分安静
D. 有很多虫鸣声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钱蘅生的《秋夜听雨》均描绘了夜雨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后者则突出秋夜的孤独与宁静。两首诗通过雨声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学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