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十三首》

时间: 2025-01-04 09:51:56

新丰道上灞陵头,又送夫君去远游。

借问柳枝有寄否,古今共有几多愁。

意思解释

柳枝词十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原文展示:

新丰道上灞陵头,又送夫君去远游。
借问柳枝有寄否,古今共有几多愁。

白话文翻译:

在新丰路上,灞陵的头边,我再次送别我的丈夫远行。
我想问问那柳枝是否能寄托我的思念,古今以来又有多少忧愁呢?

注释:

  • 新丰道: 指通往新丰的道路,地名。
  • 灞陵头: 指灞河边的陵墓,作为送别的地点。
  • 夫君: 指丈夫。
  • 柳枝: 柳树的枝条,常用来寄托相思之情。
  • : 寄托、寄送的意思。
  • : 忧愁、愁苦。

典故解析: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和思念。《离骚》中有“既替余以蕙纕兮,纔揽茞而轻裾。”的表达,柳树的柔韧与轻盈常被用来象征女子的柔情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因《资治通鉴》而著称。他的诗歌多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风格清新而不失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司马光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在送别丈夫时的情感,既有对离别的伤感,又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对家庭和情感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愁苦。开头两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站在新丰道的灞陵头,目送丈夫远行,情景交融,表现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后两句则通过“柳枝”引出对思念的寄托,表现了诗人对古今离愁的思考。柳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离别,诗中借问柳枝是否能寄托思念,既表现了对丈夫的深情,也反映了对无尽离愁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新丰道上灞陵头”描绘了特定的地理场景,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
    • “又送夫君去远游”表达了重复的离别,增添了忧伤的氛围。
    • “借问柳枝有寄否”引出了对柳枝的思考,象征思念的寄托。
    • “古今共有几多愁”则是对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送夫君去远游”与“借问柳枝有寄否”形成平行结构。
    • 意象的运用,柳枝象征思念,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思念的难以言表,体现了人们在离愁别绪中的共鸣,展现了司马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柳枝: 象征柔情与思念,寄托了离别的感伤。
  • 远游: 代表着人生的旅途与不可逆转的分离,增加了诗歌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柳枝”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友情
    • C. 财富
    • D. 权力
  2. 诗人在哪个地点送别丈夫?

    • A. 西湖
    • B. 新丰道
    • C. 长安
    • D. 洛阳
  3. “古今共有几多愁”表达了什么?

    • A. 对历史的无感
    • B. 对离愁别绪的普遍感受
    • C. 对自然的思考
    • D. 对家庭的怀念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的这首《柳枝词》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李白的诗更加直接而清晰,更多地侧重于个人情感,而司马光的诗则通过柳枝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兼具历史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