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病
羸病何其久,仁心到栈频。
须怜苜蓿歉,当认主人贫。
客舍同萧索,山程共苦辛。
未能逢伯乐,且可自相亲。
白话文翻译
这匹马的病痛何其漫长,照顾它的人常常来到马厩。
应当怜悯那些缺乏饲料的苜蓿,也要理解主人生活的困窘。
客舍中同样显得冷清,山路上也共同经历着艰辛。
虽然未能遇到伯乐,但至少也能互相体贴和关心。
注释
- 羸病:形容马瘦弱且生病。
- 仁心:指有同情心的心肠。
-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作饲料。
- 客舍:旅馆、客栈。
- 伯乐:古代著名的识马之人,象征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是古代史学巨著,影响深远。司马光在政治上主张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注重民生。
创作背景
《马病》创作于司马光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悟。诗中通过对马匹病痛的描写,隐喻了社会中弱者的困境,表现了作者仁爱之心。
诗歌鉴赏
《马病》以马为主角,透过对马的生病和主人困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同情与思考。诗的开头“羸病何其久”,直接指出马的病痛已经持续很久,字句间流露出对马的关心与无奈。接着提到“仁心到栈频”,表现出照顾马的人的善心频繁,但这种心意难以改变马的困境,反映出对弱者无能为力的感慨。
而“须怜苜蓿歉,当认主人贫”,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主人生活的困苦。苜蓿的歉收不仅是对马的影响,也是对主人经济困境的隐喻。整首诗在描述马的病痛、苜蓿的歉收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社会的无奈与冷漠。
最后“未能逢伯乐,且可自相亲”,将诗意推向深刻的思考。即使马未能遇到识马之人,也应珍惜身边的关爱与理解,这种情感的互助和支持在艰难的环境中尤为宝贵。这种自我安慰和相互扶持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人间的温情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羸病何其久:马的病痛已经持续很久,表现出对马的同情。
- 仁心到栈频:虽有仁爱之心,照顾马的人却无能为力。
- 须怜苜蓿歉:应当怜悯苜蓿歉收,说明主人生活困苦。
- 当认主人贫:理解主人的贫困与不易。
- 客舍同萧索:旅馆也显得冷清,反映出孤独的情境。
- 山程共苦辛:与马同行的路途艰辛,表达了共同的苦楚。
- 未能逢伯乐:马没有遇到伯乐,暗示了被忽视的命运。
- 且可自相亲:尽管如此,仍然要珍惜彼此的关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马的病痛象征社会中的弱者困境。
- 拟人:通过马的病态表现出人们的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马的病与主人的困境,展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与理解,强调了在困境中互相关爱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社会中的弱者。
- 苜蓿:象征生活的必需品,反映生活困苦。
- 伯乐:象征识别与重视,有关才能的机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乐”是谁?
- A) 一种马
- B) 识马之人
- C) 一种草
-
诗中“须怜苜蓿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马的同情
- B) 对主人的同情
- C) 对饲料的关心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马的赞美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 B) 识马之人
- B) 对主人的同情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反映社会动乱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马病》与《春望》同样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困境,但《马病》更侧重于对弱者的同情,而《春望》则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对古代诗词的分类与解读。
- 《司马光传》: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