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

时间: 2024-09-19 20:55:48

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

人怜山气佳,余叹禹功美。

想彼未鉴时,极目皆洪水。

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门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
人怜山气佳,余叹禹功美。
想彼未鉴时,极目皆洪水。
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石楼倚靠在晴朗的天空下,向南远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美景。人们都感叹山中空气清新,我却感叹大禹的功绩伟大。想当年洪水肆虐时,放眼望去都是一片水灾,谁能想到耕种和养殖的人民,竟然能幸免于水中的鲂鱼与鲤鱼之苦。

注释:

  • 石楼:指的是石头修建的楼阁,象征高远和坚固。
  • 南眺出千里:向南眺望,能够看到远方的千里美景。
  • 山气佳:山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 余叹禹功美:我感叹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
  • 未鉴时:未曾经历洪水的时刻。
  • 极目皆洪水: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洪水。
  • 耕桑民:指的是从事农业和养殖的百姓。
  • 鲂与鲤:鲂鱼和鲤鱼,常作为水中鱼类的象征,这里暗指水灾中的损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其在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中的贡献而广为人知。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质朴,常以历史为题材。

创作背景:

《龙门》创作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龙门,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历史遗址,诗作中蕴含了对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深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农民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龙门》是一首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诗作,诗中描绘了石楼的壮丽,以及远处美丽的山川河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然而,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又将视角转向历史,特别是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诗中“想彼未鉴时”的句子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洪灾,展现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最后一句“幸免鲂与鲤”则表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关心,突显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以及幸运者的心情。整首诗在自然与历史的交织中,流露出深刻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楼临晴空:描绘了石楼高耸入云的景象,营造了开阔而明亮的氛围。
  2. 南眺出千里:强调了景色的辽阔,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
  3. 人怜山气佳:人们为此地清新的山气所感动,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
  4. 余叹禹功美: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大禹的崇敬。
  5. 想彼未鉴时:引入历史背景,过渡到对洪水的思考。
  6. 极目皆洪水:展现了洪灾的惨烈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7. 谁知耕桑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强调普通百姓的命运。
  8. 幸免鲂与鲤:表现了对幸存者的同情与庆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对称工整。
  • 比喻:用“鲂与鲤”象征水灾中的损失,增强了诗意。
  • 设问:通过“谁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的结合,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普通人的同情,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的复杂关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楼:象征坚固与高远,代表人类的努力与成就。
  • 山气:代表自然的美好,象征人类对自然的赞美。
  • 洪水:象征自然灾害的威胁,反映人类的脆弱。
  • 鲂与鲤:象征普通百姓的生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李白
    B. 大禹
    C. 杜甫
    答案: B

  2. 诗中“幸免鲂与鲤”是什么意思?
    A. 幸存于水灾的鱼
    B. 幸免于水灾的百姓
    C. 幸福的生活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石楼”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人类的努力与成就
    C. 历史的沉淀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1. 《登高》- 杜甫:同样描写自然景色,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深思。
  2. 《春望》- 杜甫:在自然美景的描绘中,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主题与《龙门》相似。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中国古典诗歌选》- 多位作者
  • 相关诗词研究文章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