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少年行》

时间: 2025-01-06 11:16:39

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

青丝结尾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

东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围围载红日。

云分电散无影迹,黄鸡示鸣已复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铜驼陌上桃花红,
洛阳无处无春风。
青丝结尾连钱骢,
相从射猎北邙东。
东鞭纵镝未云毕,
青山围围载红日。
云分电散无影迹,
黄鸡示鸣已复出。

白话文翻译:

在铜驼陌上,桃花盛开,鲜红如火,
洛阳城中到处都有春风的气息。
青丝织就的绳索牵着骏马,
我们相伴着在北邙山东边射猎。
东边的马鞭挥舞,箭矢纵横,尚未停歇,
青山环绕着,红日正高挂。
云层散去,电光隐去,踪迹全无,
黄鸡啼叫,春天又回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铜驼陌:铜驼是指古代洛阳的一处著名地点,陌指小路。
  • 桃花红:形容盛开的桃花艳丽的颜色。
  • 青丝:指青色的丝绳,常用来形容年轻的马。
  • 钱骢:骢马,意为名贵的马,前面加了“钱”字,形容马的美好。
  • 射猎:指打猎,射箭捕猎。
  • 东鞭:指马鞭,向东挥动。
  • 镝:箭矢。
  • 无影迹:形容云散去,电光隐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黄鸡:指春天到来的象征,寓意新生。

典故解析

  • 洛阳:古都,文化中心,春风象征着生机与繁荣。
  • 北邙:指北邙山,是古代猎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理政者之一,倡导儒学,为后世所尊敬。

创作背景: 《洛阳少年行》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天,诗人借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对自由与生命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洛阳少年行》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和年轻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洛阳地区春光明媚的景象,桃花的绚丽、青山的环绕,都给人一种青春洋溢的感觉。诗人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尤其是“青丝结尾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这一句,描绘了年轻人骑马射猎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东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围围载红日”的描写,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既有对青春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的热情。最后,诗人用“黄鸡示鸣已复出”作为结尾,寓意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延续,给人以希望和生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驼陌上桃花红”:描绘了洛阳春日的景象,桃花如火,象征着青春和生机。
  • “洛阳无处无春风”:强调春天在洛阳的普遍存在,春风带来温暖与活力。
  • “青丝结尾连钱骢”:形象地描绘了年轻人骑马的场景,表达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 “相从射猎北邙东”:表现了年轻人的团结与友谊,享受生活的乐趣。
  • “东鞭纵镝未云毕”:描写射箭的动作,生动展现了猎猎场面的紧张与兴奋。
  • “青山围围载红日”:自然景色与日落结合,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意境。
  • “云分电散无影迹”:表现了天气的变化,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黄鸡示鸣已复出”:象征春天的回归与新生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比作火焰,形象生动。
  • 对仗:如“青丝结尾连钱骢”与“相从射猎北邙东”,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生命,带来温暖与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赞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展现了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青春与美丽,代表生命的活力。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代表春天的到来。
  • 青丝与骏马:象征年轻的活力与自由。
  • 黄鸡:象征春天的来临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铜驼陌”是什么意思? A. 一个地方
    B. 一种花
    C. 一匹马
    答案:A

  2. 诗中的“青丝”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丝绸
    B. 青色的绳索
    C. 青色的马
    答案:B

  3. “黄鸡示鸣已复出”中的“黄鸡”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的到来
    C. 夏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洛阳少年行》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侧重于国事与个人的忧愁,而《洛阳少年行》则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与希望,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