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寄景仁》

时间: 2025-01-19 19:52:48

从来好与天争力,困竭方惭已力微。

见事晚于蘧伯玉,今知五十九年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来好与天争力,困竭方惭已力微。
见事晚于蘧伯玉,今知五十九年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与天争斗的执着,尽管在努力之后感到力不从心,才意识到自己的微薄力量。作者感叹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不如古人蘧伯玉(顾伯玉),如今才明白自己五十九年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

注释:

  • 从来:一直以来。
  • 好与天争力:喜欢与自然、命运抗争。
  • 困竭:形容精疲力竭,力不从心。
  • 方惭:这时才感到羞愧。
  • 已力微:自己的力量微薄。
  • 见事:看到、理解事物。
  • 蘧伯玉:古代隐士,以智慧著称,象征深邃的见解。
  • 五十九年非:感慨自己五十九年的人生经历没有获得实质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编纂《资治通鉴》闻名,政治上主张保守,因此多次与当时的改革派发生冲突。他的诗风清新质朴,重视现实与道德。

创作背景:

《六十寄景仁》创作于司马光年迈之际,诗中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此时,他已历经风雨,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局限,诗歌表达了他对自我能力的反思与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诗歌鉴赏:

《六十寄景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好与天争力”体现了司马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他愿意与命运抗争,追求理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困竭方惭已力微”道出了他在遭遇挫折时的无奈与自省。

“见事晚于蘧伯玉”则是对古代智者的自我对比,表达了对自身见识不足的遗憾。蘧伯玉的聪明才智让他感到自愧不如,而“今知五十九年非”则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反思,说明他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中,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整首诗在感慨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富含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种自省与反思中,诗人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来好与天争力:表达了诗人一生以来喜欢与命运抗争的态度。
  2. 困竭方惭已力微:在遭遇困难后,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感到羞愧。
  3. 见事晚于蘧伯玉:与古代智者相比,感叹自己在理解事理上的滞后。
  4. 今知五十九年非:经过五十九年的人生,才明白自身的局限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与蘧伯玉的对比,突显诗人的自愧与无力。
  • 反复:诗中对“力”的多次提及,强调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 隐喻:将与天争力比作人生奋斗,象征着人对命运的挑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个人的渺小,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与对智慧的敬佩。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警示人们珍惜时光,提升自我修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命运与自然的力量。
  • :象征个人能力与奋斗的意志。
  • 蘧伯玉:象征智慧与高人。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智慧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蘧伯玉”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司马光
    • B. 顾伯玉
    • C. 孔子
    • D. 屈原
  2. 诗人对自己的感受是?

    • A. 自豪
    • B. 羞愧
    • C. 快乐
    • D. 忧伤
  3. “从来好与天争力”中的“天”指代什么?

    • A. 自然
    • B. 命运
    • C. 上天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顾伯玉
  2. B. 羞愧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更侧重于对时光的感慨与自然的欣赏。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壮志未酬的心情,与司马光的反思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传》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