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是法本平等,无怠亦无敬。如何证无生,却来见参政。
白话文翻译
这段法理本来是平等的,没有懈怠也没有恭敬。如何才能证得无生的境界,却又来见参政的事情呢?
注释
- 是法:指的是佛教的法理或教义。
- 本平等: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 无怠无敬:既没有懈怠的态度,也没有特别的恭敬。
- 证无生:证悟无生的境界,意指超越生死的状态。
- 见参政:这里可能指的是参与世俗事务或政治事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思齐,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佛理的理解,风格清新自然,常常透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对宇宙本质的追问。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是在一个对话或交流的场景下产生的,可能是在与友人探讨佛理时写下的,反映了诗人对于法理的思考,以及对世俗事务的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强调法理的平等,无论是对待信仰还是对待世俗事物,作者都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诗中提到的“无怠无敬”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对名利的追逐,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诗人通过“如何证无生,却来见参政”一语,表达出一种矛盾的心态,既想要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又不得不面对世俗的纷扰,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诗歌更加深沉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是法本平等”:强调佛法的本质是平等的,人人平等。
- “无怠亦无敬”:在法理面前,没有懈怠的态度,也不需要过度的恭敬。
- “如何证无生”:质疑如何能够达到无生的境地。
- “却来见参政”:指的是即使想要超脱,却仍旧参与世俗事务。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的“无怠亦无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使用反问的形式,激发读者的思考。
-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佛教的平等法理与世俗事务之间的矛盾,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法:象征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平等:象征着无差别的宇宙真理。
- 无生:象征超越生死的境界,追求精神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强调的法理是: A. 高贵的
B. 平等的
C. 难以理解的
答案:B -
诗人提到的“无怠无敬”意指: A. 懈怠和恭敬是可有可无的
B. 任何态度都不重要
C. 在法理面前应保持平等的态度
答案:C -
诗句“如何证无生”表达了什么? A. 质疑如何达到无生的境地
B. 确定无生的境地很简单
C. 无生是不可能的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与无生的经典佛教经文。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本诗的对比:李白的诗歌多情而奔放,而吴思齐的诗则更具哲理性,表现出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对宋代诗人及其作品有详细的介绍。
- 《佛教哲理与诗歌》:探讨佛教哲理在诗歌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