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呈徐吉云军门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10:07

将才既裕译才通,武事先精文事攻。

书挂矛头看不厌,墨磨盾鼻写能工。

内安外攘名臣业,带缓裘轻学士风。

我效巴歌殷祷祝,愿公长镇大江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才既裕译才通,
武事先精文事攻。
书挂矛头看不厌,
墨磨盾鼻写能工。
内安外攘名臣业,
带缓裘轻学士风。
我效巴歌殷祷祝,
愿公长镇大江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兼具文武才能,既能在军事上出色又能在文治上有所建树。他的书法作品如矛头般锋利,墨香四溢,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在内政安定、外敌压迫的局势下,他期待自己能够效仿巴歌的祝福,愿这位公子能够长久镇守大江东。

注释

字词注释:

  • :富裕,指才能、财富等方面的充足。
  • 武事:军事事务。
  • 文事:文治事务。
  • 书挂矛头:比喻书法作品像矛头一样尖锐有力。
  • 墨磨盾鼻:形容书法技艺的精湛。
  • 内安外攘:内政安定,外敌驱逐。
  • 名臣业:指有名的臣子的事业成就。
  • 带缓裘轻学士风:形容穿着舒适而轻便,体现出学士的风范。
  • 巴歌:指古代巴国的歌谣。
  • 殷祷祝:虔诚的祈愿与祝福。

典故解析:

  • 巴歌:古代巴国的民歌,常用于祝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期盼。
  • 大江东:指长江,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荣国,清代诗人,生于战乱之际,诗风深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他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作者通过描绘文武双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英才的渴望与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诗歌鉴赏

《再呈徐吉云军门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与理想的诗作。诗人在描绘一个文武双全的英才时,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开篇两句提到“将才既裕译才通”,不仅强调了这个人物的才能广博,还暗示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的句子用生动的比喻如“书挂矛头”,体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显示出这个英才在文化层面的深厚修养。接着,诗人提到“内安外攘名臣业”,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外敌驱逐的期待。

最后两句透出了诗人的祝愿,愿这位公子能够长久镇守大江东,表现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与信心,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形象,激励着后人追求卓越与奉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才既裕译才通:表达了这个人物的才能既丰富又多样,兼具军事与文化的才能。
  • 武事先精文事攻:强调他在军事上先行精通,文治上也有所攻克。
  • 书挂矛头看不厌:比喻书法如矛头一样锋利,作者对此情有独钟。
  • 墨磨盾鼻写能工:形容书法技艺精湛,字如盾牌般坚固。
  • 内安外攘名臣业:反映了国家内外形势的稳定与挑战。
  • 带缓裘轻学士风:描绘了这个人才的风度,轻松而不失风范。
  • 我效巴歌殷祷祝:表达了对英雄的祝福,愿其能长久守护国家。
  • 愿公长镇大江东:体现了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书挂矛头”与“墨磨盾鼻”,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强调了文武双全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与对国家安宁的祝愿,情感真挚,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矛头:象征着锋利与勇气。
  • 盾鼻:象征着保护与坚固。
  • 巴歌:代表着祝福与美好愿望。
  • 大江东: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人物具有哪两种才能? A. 诗词与绘画
    B. 文治与武事
    C. 医术与军事

  2. “书挂矛头”中“矛头”象征什么? A. 书法的锋利
    B. 战争的胜利
    C. 友谊的坚固

  3. 诗人希望这位公子能够长久镇守在哪里? A. 大海西
    B. 大江东
    C. 高山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的社会与安宁的生活。

诗词对比

对比钱荣国的诗作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者在表达豪情与理想时,风格的不同。钱荣国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收录了清代多位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诗词分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