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观新出鹅儿道损持国曼叔请予赋之》

时间: 2025-01-14 21:24:05

春抱畏雷后,鷇开形已完。

嫩毛轻染檗,小掌未全丹。

见物初能啑,浮波尚怕寒。

山阴无道士,更长换应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抱畏雷后,鷇开形已完。
嫩毛轻染檗,小掌未全丹。
见物初能啑,浮波尚怕寒。
山阴无道士,更长换应难。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雷声之后,刚孵出的雏鹅已经长成了完整的样子。
它们嫩嫩的羽毛轻轻染上了黄色,小小的掌心还没有完全变红。
它们第一次能啄食,却仍然害怕浮动的寒波。
山阴的地方没有道士,再长大也应该更困难了。

注释:

  • 春抱:春天包围着。
  • 畏雷:害怕雷声。
  • :指小鹅(雏鹅)。
  • :指檗树,嫩毛染成黄色。
  • :啄食。
  • 浮波:水面波动的样子。
  • 道士:指修道的人,这里暗指有超自然能力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曾任官职。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淡的描写见长,擅长写小景和生活琐事。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正值春天,表达了他对新生事物的观察与感慨。鹅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成长的艰难,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刚刚过去的时节,雏鹅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过程。诗中通过对雏鹅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成长的艰辛。开头“春抱畏雷后”,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氛,雷声虽可怕,但也预示着生命的开始。紧接着“鷇开形已完”,则展现了雏鹅的成长,已经长成了雏形。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用“嫩毛轻染檗”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雏鹅羽毛的柔嫩和颜色的变化,而“小掌未全丹”则强调了它们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与脆弱。此时,雏鹅虽已具备了啄食的能力,却仍然“尚怕寒”,这种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恰恰反映了生物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一句“山阴无道士,更长换应难”,表达了对未来的不安与无奈,山阴的一片寂静与缺乏保护使得小鹅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也是对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抱畏雷后:春天的到来伴随着雷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惧怕。
  2. 鷇开形已完:指小鹅已经长成,体现了生命的成长。
  3. 嫩毛轻染檗:形容雏鹅的羽毛柔嫩,颜色轻微变化,有一种新生的美。
  4. 小掌未全丹:小鹅的掌心颜色尚未完全成熟,暗示着成长过程的缓慢。
  5. 见物初能啑:小鹅开始尝试啄食,体现出生命的探索。
  6. 浮波尚怕寒:水波动荡,小鹅对寒冷的恐惧,突显其脆弱。
  7. 山阴无道士:缺乏保护者,象征生活中的无助。
  8. 更长换应难:未来的成长之路更为艰难,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雷声比作一种生机与恐惧的象征。
  • 拟人:小鹅的表现如同人类般有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怀。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小鹅成长过程的细致描绘,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引发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希望。
  • :象征新生、成长。
  • :象征变化与威慑。
  • 山阴:象征孤独与无助。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 A. 小鸟
    • B. 雏鹅
    • C. 小鸭
  2. 诗中“浮波尚怕寒”所传达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恐惧
    • C. 平静
  3. “山阴无道士”中的“道士”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一个修道的人
    • C. 一种动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孟浩然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但更侧重于春天的温暖与希望,而梅尧臣的诗则强调了生命成长中的脆弱与不安。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